1955年授衔时,军委让一人自己填写军衔

2023/10/28 来源:不详

军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到16世纪,彼时,一些西欧国家为了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而将其广泛的应用到了军队之中。

中国军衔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然而,当时的社会秩序异常混乱,出现了很多德不配位的上将或者特级上将。

新中国成立以后,迟迟没有确定下军衔制度,是因为组织不愿让百姓认为这是要论功行赏。

(一)、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解放军是一支身经百战的队伍,经历过红军时期的国民党围剿、八路军时期的英勇抗日、以及二战结束后的解放战争等等。年,又出兵朝鲜半岛,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

在这些战争中,每当部队协同作战之时,在上级没有给出明确指定指挥官的情况下,部队往往很难确定由谁指挥。

还有,当两支被打散的队伍碰在一起时,也是无法定夺出由谁指战。

因此在年,中央决定要推行军衔制,接着彭德怀又向毛主席写报告言明了军衔制的重要性。

他说道:“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务,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

当时的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军衔方面自然也免不了向苏联学习。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商定,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后,决定在年的授衔仪式上,授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年和年又各补授1名;中将名。

其中,有一人情况极为特殊,他就是陈奇涵。

年授衔时,中央军委主动找上了他,给了他一份委任状和一支笔,而委任状的职务一栏则是空缺。

原来,军委是让陈奇涵自己填写军衔,大将、上将或者中将都任由他来定夺。

若是一般人,眼见这天降大喜,自然是激动到不能自已。

可陈奇涵不同,他言明感谢组织的信任,但是不能搞特殊,还是希望军委方面来决定。

军委的同志告诉他,这是上级领导的命令,切莫推脱。

陈奇涵眼见此状,在空白栏写下:“中将”,没有丝毫的迟疑。因为他的性格,就是不贪功,不图赏,凡是做到问心无愧就好,没有必要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

陈奇涵此举,绝对不是刻意地表现自己,有多么的淡泊名利。

接着,军委的同志问他为何如此的谦虚,陈奇涵义正辞严地回答道:“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了20多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非常渺小的问题。”

可见,陈奇涵此人是万分的谦虚。

在他看来,所有的功劳,都是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他个人的进步,皆不足表彰。

尽管如此,军委并未按照陈奇涵的意愿给他中将军衔,而是授予他上将。

陈奇涵听闻此消息,心中感慨万千,他不知该如何报答组织上的信任与褒奖。

(二)、功勋赫赫,理应如此

中央军委能让陈奇涵自己填写军衔,又在他写下中将后,仍旧授予其上将,足以证明中央军委对他的肯定。

而陈奇涵也必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该当得此殊荣。那么,陈奇涵上将有着怎样的过往呢?

陈奇涵于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眼见民生凋敝,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一颗救民于水火之心,在他心里默默地生根。

自江西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陈奇涵毅然投身于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自此南下入广州护国军第二讲武堂学习。

在这里,陈奇涵增长了见闻,也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友。

真正改变陈奇涵的经历,应当是进入黄埔军校读书。

当时的他意气风发,凡事都要抢在前面,很快成了学生队长和连长,在沙击口反击英军和平定叛乱的任务中,崭露头角。

当时,他有一位密友叫作陈赓,两人都看不惯国民党内部的所作所为。在陈赓的介绍下,陈奇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属于早期革命党员之一。

在国共合作破灭以后,陈奇涵意志坚定地继续追随共产党的脚步,并返回家乡兴国,开展游击斗争还组织过兴国暴动。

当时的陈奇涵对毛主席非常信服,关于他的命令,也是一概服从,既担任起了建设苏维埃政府的任务,又在当地率先进行土地革命。

毛主席对陈奇涵也是非常信任,先后任命他为红四军、红三军和红一军团的参谋长。

为了不辜负这份众望,陈奇涵每次都是冲锋在前。

不幸的是,他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受了重伤。尽管如此,在修养了一段时间后,他还是决定重返战场,又参与了第五次反围剿。

吴起会师后,毛主席任命他为红十五军团的参谋长,接着又在年委任陈奇涵去往黄河一带驻防,担任绥德警备区的司令员。

因为陈奇涵心思缜密,工作又踏实认真,毛主席在两年后决定将他调回,担任延安卫戍区的司令,还兼着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的职务。

年陈奇涵又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为他此后的道路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待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夕,陈奇涵又身赴东北,以即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的身份,指挥了古北口保卫战。

当时国民党蒋介石,给11战区的行辕主任孙连仲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在短期内打通承德赤峰一线。

对于委员长的命令,孙连仲自然不敢违抗。

他马上下令,调集了三路军队,其中一队人马从锦承铁路出发,迅速向叶柏寿、凌源调动。

另一队则是自平古路,朝古北口涌来,其人数足足有之巨;最后一路是要拿下喜峰口。国民党军来势汹汹,势必要完全攻占热河解放区。

驻守在古北口的解放军部队乃14军分区16团和55团,眼见形势如此紧迫,他们不得已而还击之。

在陈奇涵的精妙布局下,解放军接连击退了国民党军数十次的冲锋。纵使国民党军高于解放军数倍,大家也丝毫没有怯敌畏战之意。

经过五日五夜的鏖战,国民党军损失惨重,有余人当场毙命。尽管有几百个解放军战士牺牲,但仍旧是可喜可贺的大捷。

经此一役,解放军破碎了蒋介石企图切断华北与东北解放区联系的计谋,也给予其抢占东北的诡计予以痛击。

作为指挥官之一的陈奇涵,可谓是功不可没。

(三)、一代将星,永垂不朽

陈奇涵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远不止于此。

眼见国民党军有鱼死网破之意,我军自然也不再姑息。自年起,解放军准备在东北地区全面转守为攻。

在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诸多战役的胜利后,杜聿明的“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计划正式破灭。

林彪率领大军,自年开始南渡松花江,准备一鼓作气全面解放东北。

次年,东北民主联军更名为东北解放军,准备全歼卫立煌集团。

当时的陈奇涵乃辽宁军区的司令员,他积极地组织地方武装,配合大部队发起的进攻。

在辽沈战役发起之时,陈奇涵调集地方武装,消灭前来支援的国民党军,并且摧毁了国民党军的后勤储备,可谓是功不可没。

此一役,令陈奇涵荣膺东北军区的参谋长。

在抗战接近尾声之际,中央任命熟悉江西风土人情的陈奇涵回到故地,担任军区司令员。

他主要负责的任务,是剿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以及剿灭与国民党有所勾结的土匪武装。

在他的治理下,江西很快恢复了平静,陈奇涵也积攒了很高的人气,使得他在年成了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主席,此组织正是中国政协江西省委员会的前身。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陈奇涵竭尽所能地为江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希望能够把余生奉献给这片热爱的土地,不过,当时的国家人才比较匮乏,而陈奇涵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干部。

他刚当了一年江西政协主席,就被调到了北京,担任解放军军事法庭的庭长和军事法院的院长。

陈奇涵秉公断案,大公无私,大家都对其极为信服。

正因如此,中央军委才会让陈奇涵自己填写想要的军衔,才会坚持授予陈奇涵上将军衔。

后来陈奇涵又调到了国家最高法,担任起了副院长。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第一、第二、第三届的国防委员也是第三、四届的人大常委委员,还曾是中共中央委员。

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家在年6月19日离开了人世。尽管英雄已逝,但他高风亮节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将与日月,共存于人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