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加速发展
2023/10/28 来源:不详从依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和个人经验诊断病情,到借助核磁共振、螺旋CT、生化免疫流水线、PCR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精准确诊;从“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国内外专家”;从简陋不堪的乡村诊所到标准化乡村医疗机构……改革开放40年来,赣州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缺医少药到空运急救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名词,指的是未经正规医疗系统训练、“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它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
今年63岁的吴才斌,年至年在兴国县鼎龙公社友谊大队做“赤脚医生”,经常背着医药箱在村子间游走。他回忆说,当时医药箱里除了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还有就是一点常用的药片和药水,一支注射针筒,一把镊子,几块纱布,几根注射针头经过烧煮和酒精消毒后反复使用。虽然设备简陋,但要是谁家有病人,出诊则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风雨无阻。中专毕业后,吴才斌分配在兴国县枫边公社卫生院当医生。他说,当时卫生院医疗条件也还十分简陋,产床都是自己用木头制作的,25mA的X光机只能做胸透和环透,手术只能做简单的清创缝合、浅表切除和结扎等。因为卫生院医疗条件有限,一年收治不了多少病人,医生还是经常翻山越岭到村民家出诊看病。“当年村民把我们当作健康‘守护神’,其实面对疑难病症时,我们也常常因为缺少药品和检查设备而感到无能为力。”吴才斌说。
“前几天,媒体报道赣州12岁女孩林林误食乙二醇中毒,生命垂危。救治小女孩急需的一种药品目前我国并不生产,只在美国批准上市。危急之下赣州空中发挥作用,仅用17个小时就完成了此次药品的跨国转运,帮助小女孩转危为安。”上犹县水岩乡龙门村卫生室医生陈永林看罢这则新闻,回想起23年前自己的一次出诊经历,不禁心生感慨。
陈永林曾是上犹库区龙门村的“赤脚医生”。年8月的一天深夜,70多岁的村民叶焕然突然腹痛难忍。陈永林得知后立即带上药箱和手电,划着小船出诊。月黑风高,湖面卷起的风浪使小船总在原地打转,险些翻船。最后,陈永林使出浑身力气,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上岸。经过腹外按摩、注射止痛药,叶焕然的腹痛有所减轻。次日一早,陈永林又划着小船将叶焕然送到营前卫生院。拎一个药箱,划一只小船,穿行于库区岛屿之间,陈永林记不清这样的出诊有多少次。后来通过考试,陈永林成为一名持证乡村医生,再后来库区村民搬迁至移民新村集中居住,并新建了村卫生室,他划船出诊成为历史。如今,走进陈永林所在的龙门村卫生室,干净整洁,康复室、诊疗室、观察室、药房、针灸室等一应俱全,还有电脑、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陈永林说:“现在村里卫生室的设备条件已胜过当年的乡镇卫生院。”
从惧怕看病到医疗普惠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这些顺口溜,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老百姓过去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畏惧心理。
“医院开一盒28片装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要29元,现在不到4元,大大减轻了看病负担。”家住于都县罗坳镇的温禄明,因患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年服药,谈到药费的下降,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叶冬秀是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贫困户,患糖尿病、尿毒症5年多,需长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一周要做两次。自从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以后,住院看病不需先交钱,出院时一站式结算,她最近一次的住院费用是多元,自费部分只花了70元。叶冬秀说,多亏了健康扶贫好政策,不然她家砸锅卖铁也付不起医疗费。
告别以药补医,医院回归公益性,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实施医疗改革的主要目标。年,赣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实行编制备案制、全员目标年薪制、药品购销“两票制”等一批改革新政,15医院综合改革按时顺利启动,医院“以药补医”的历史。
住院看病可享“四道医疗保障线”补偿;家庭医生上门签约开展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随着我市健康扶贫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贫困人口享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关爱和服务。
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我市贫困群众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超过95%,近10万名贫困人口享受了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服务。为最大限度降低贫困群众诊疗费用,我市构建起了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民政救助“四道医疗保障线”,同时完善一站式报账信息化系统。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个,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万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为.75万名贫困人口完成了健康体检,体检比例为91.6%。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调整完善重大疾病免费救治政策,实施22种大病救治专项行动,(下转4版)(上接1版)惠及2.58万余人,并全面实行市域内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一卡通”即时刷卡结算服务。此外,继年于都在全省率先由财政出资为全县60岁以上老人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之后,今年3月,经充分调研和反复测算,石城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居民非贫困人口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实施方案,将全县所有参加基本医保的城乡非贫困人口纳入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参保资金采取县财政按每人每年元出资、个人按每人每年20元自筹的方式解决。
从被动治疗到全面服务
为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医疗体系改革融合,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我市积极构建互联互通的预约诊疗平台,全面启动远程医疗协作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医联体、医共体和专科联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支撑分级诊疗。同时,发放居民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挂号和开展诊间费用等结算服务。
据了解,全市9医院全部参与了医联体建设。今年新组建了康复专科联盟,医院、赣医院为龙头的2个市级医联体,以及结核病、皮肤病、精神病防治、妇产、中医、肿瘤等6个专科联盟平稳运行,并在各县(市、区)稳步推进医共体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改善医疗条件,今年,全市计划建设医疗卫生项目个,上半年已开工73个。医院、赣南医学院一附院、医院4个院士工作站已成立。根据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需要,今年以来,全市已引进硕士学历以上人才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才15人、博士学历人才3人。继续实施定向医学生培养,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培养医疗卫生人才。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赣州医疗卫生系统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了从单纯被动应对疾病的治疗到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服务的转变。全市医卫人员将工作重心前移,积极在群众中宣传大健康理念,引导群众平时讲卫生、多运动、合理膳食,做好疾病预防,将病后治疗逐步转向病前预防。同时,大力做好医养结合工作,到今年6月,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已有65家(在建10家),床位张,其中医疗床位张,养老床位张;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入住老年人人,其中养老型名,护理型名。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全市医养结合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其中,石城县投资建设温泉养老基地、温泉小镇项目,寻乌县建设东江源养生小镇颐养中心,上犹县引资3.5亿元建设众和康养基地,定南县引资5亿元建设康养谷,龙南县引资1.19亿元建设长乐颐养中心。
通过多方努力,全市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快速提升,赣州成为国家分级诊疗试点城市、国家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市、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市,并医院改革典范上报国家评选表彰。不止于此,赣州“心防”工程建设也得到中央综治办的肯定;崇义县、龙南县关西镇、宁都县小布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乡镇,这是我市在卫生城镇创建中首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全省健康扶贫“百日行动”现场推进会、全省医养结合工作会和提升养老服务业质量暨医养结合高峰论坛也相继在我市召开。
保障强起来,民生大改善。华灯初上,漫步我市城乡广场、公园,随处可见动感舞步和健身骑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赣州全民健身运动和各级各类运动赛事蓬勃开展,人民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不断提高,全民健康运行体制不断完善。(记者余书福)
接力40年改革开放再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