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杨得志在北京探望病重的萧华,
2023/7/10 来源:不详前言
年,萧华与夫人王新华同孩子们合影,后排右起:王新兰、萧华,前排右起:萧云、萧雨、萧露、萧霜、萧霞
年,开国上将萧华的女儿——肖霜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父亲萧华已经离开家人有30多年的历史,作为他的子女,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突然说出的一句话,冒出的一个举动,都让我感觉像极了自己的父亲,父亲的言行影响了子女的一生。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和品质,就是我们萧家的传家宝,父亲通过他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传给了我们,我们又传给了自己的子女,一代又一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就是萧家的家风传承。
萧华临终不忘为人民服务
时间进入年,已经70岁的萧华依旧为祖国和人民的发展事业操劳着。4月以来,在甘肃长期工作的萧华身体不堪重负,医院。得知萧华住院的消息,妻子王新兰和儿子肖云、女儿肖雨、肖露、肖霞、医院陪伴他。
看到妻子、儿子、女儿都在自己的身边,此时的萧华是幸福的。自从孩子们工作以后,全家几乎再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团聚过。想到这里,萧华的双眼不知不觉流出了眼泪。看到萧华老泪纵横,妻子王新兰立即握住他的手,然后询问萧华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随后,儿子萧云叫来了医生。经过医生细致的检查。他们发现,萧华将军不幸得了癌症。
萧华在兰州军区工作照
医生不忍心将这个消息告知萧华,于是先告诉了萧华的家人。得知萧华患了癌症,而且是癌症晚期,妻子萧华和孩子们一度泣不成声。为了不让萧华得知自己病重的消息,王新兰和孩子们日夜守护在萧华的身边。萧华深知自己的身体,于是他询问自己的妻子,妻子王新兰告诉他并无大碍。萧华说道:“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你就不用再瞒我了。我就想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我还能继续为人民服务多久。”
看着萧华一如既往的倔强模样,妻子王新兰再次流下了眼泪。萧华艰难的用双手为妻子擦干眼泪,说道:“别哭,作为萧家的一份子,在踏上革命的那天起,我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如今这点病痛又算得了什么。我要在自己剩余的日子里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得知萧华病重的消息后,邓小平医院进行慰问,并且要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治好萧华将军。时间来到年的7月,萧华的老战友、时任人民解放军医院探望萧华,此时的萧华病情更加严重,癌细胞日益吞噬着他的身体,已经从胃部转移到肝部。妻子王新兰在萧华耳边说道:“你的老战友杨得志将军来探望你啦。他是代表邓小平主席和党中央亲自来探望你的。”
萧华夫人、老红军王新兰(中间坐轮椅者)和革命后代们合影留念。
听到老战友探望自己的消息,萧华艰难的睁开双眼,他吃力的握着杨得志的双手。看着昔日威风凛凛的常胜将军萧华,如今被病痛折磨的样子,杨得志的内心十分难过。他对萧华说道:“老战友,革命中那么多困难都难不倒你,这点疾病也一样难不倒你,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小平同志很牵挂你啊!”
听着杨得志的话,萧华的内心十分激动,他喘息了片刻,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断断续续的说道:“老战友,我没事,死就死了,司马迁不是说过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临死之前,我还想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事情。在医院的这些日子里,我很想把对国家一些机构改革和智力资源开发的一些想法亲自向邓小平主席和党中央汇报,碍于我现在的身体情况,恐怕是汇报不成了。”
杨得志看着激动的萧华,他沉默了片刻说道:“老战友,你还有什么要求吗?”萧华深知这是邓小平和党中央对自己和子女的挂念。他看了看身边的妻子和子女,对杨得志摇了摇头。萧华说道:“邓小平主席和党中央已经非常关照我们了,孩子们如今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也不用我这个老头子操心了。我个人更没有什么要求。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发展,我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萧华夫人王新兰晚年照
我觉得,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人才的开发是当前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然而,国家的有些单位在选拔干部的时候,他们往往忽视管理科学的特点,好像只要有些某方面的特长便可以做领导工作,忽视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杨得志看着十分疲惫的萧华,多次劝说让他休息一下,不必急于汇报工作。妻子王新兰和子女们同样担心他的身体。对于老战友和妻儿们的好意,萧华说道:“我的身体我知道,你们不必劝我。我一定要现在说完,我不想给自己留遗憾。”萧华继续说道:“在如今的干部选拔中,我们应该在坚持政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放宽对人才限制的条条框框,不管学历、不管资历,谁放在这个岗位上合适就选拔谁。这样就能逐步改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按照实际工作的客观需要选拔人才……”
萧华和夫人王新兰
萧华越说越激动,他的呼吸再次变得急促起来。儿子萧云看到后立即叫来了医护人员,医生们紧急推来氧气瓶,这才让萧华的呼吸变得平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萧华把自己对国家机构改革和人才选拔的想法,在病床上完成了余字的报告。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光和热。萧华说道:“我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我的最后一个任务,我死而无憾了!”
年8月12日,医院去世,享年70岁。萧华在临终时刻,除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外,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病床前的这些孩子。看着眼前的这些孩子,萧华说道:“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跟随毛主席干革命。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眼前的你们。作为萧家的一份子,你们如今都是国家干部,一定要时刻牢记萧家家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听着萧华的临终遗言,昔日父亲的谆谆教导,一一浮现在女儿肖霜的面前。
萧华将军照
萧华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子女们终身难忘
作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萧华对待子女的教育非常独特,萧华经常说:“马克思不准打骂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或不听话,他就把他们放到床上搔痒,直到他们笑得喘不过气来。说下回再也不敢了为止,以此作为不听话的惩罚”。
萧华还经常给讲述他在革命中的英雄事迹,尤其是与毛主席在一起的革命时光。希望用自己革命中的事迹,来培养孩子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萧华对女儿肖霜说道:“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毛主席的情景。”
红军时期的萧华(年2月)
年1月,为了彻底消灭井冈山的红军,蒋介石严令湘赣两省的国民党集中3万多人,对井冈山红军发动第三次“会剿”。
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在年1月4日召开的会议上分析了形势,要求部门红军留守井冈山,红军主力打下山去,在更加广阔的地区展开游击战争。会议上同意了毛主席的意见,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与32团留守井冈山,毛主席、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
天安门城楼上从左至右为洪学智、萧华、粟裕、陈赓
年4月中旬,毛主席率领红四军来到了兴国县城,知道红军到来的消息后,整个县城都沸腾了,年仅13岁的萧华夹在人流当中,抬着各种慰问品欢迎这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队伍。
毛主席来到兴国后,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由于对毛主席十分好奇,大家争先恐后地来文昌宫探望,想要看看毛主席到底长什么样。萧华十分机灵,他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很快挤到了人群的最前面,此时,毛主席正在和县委负责人亲切地谈着什么,他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眼睛微微眯着。第一次看到毛主席,萧华激动得心怦怦直跳。
毛主席指挥红军渡江照
随后,毛主席为兴国县的父老热情洋溢的发表了讲话,毛主席说道:“我们天天革命,首先要明白为什么革命,在农村,地主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极不平等,我们革命就是为了推翻这种不平等,推翻掌握农民土地的大地主,让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毛主席通俗易懂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毛主席的演讲给萧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兴国县委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第一任主席为萧芳全,随后,毛主席亲自起草了《兴国土地法》,为了培养土地革命骨干,毛主席主持举办共有40人参加的革命干部培训班,萧华是培训班里最小的学员,年仅13岁。
在培训的过程中,毛主席的每一次讲课深深的吸引了萧华。在一次讲课过程中,毛主席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毛主席说道:“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要念叨“争取群众”,这是共产党人的护身法宝,是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如果我们丢掉这个法宝,我们的革命就会失败,我们这支队伍就会彻底被反动派打倒,共产党人也将会一事无成。”这些话深深的印在萧华的脑海中,成为他在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萧华说道:“是毛主席教会了我怎样革命,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毛泽东与萧华(左1)
在以后的革命中,萧华一直铭记毛主席的话,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将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萧华一直保留着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子女更是同样严格。
萧华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女: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滥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作为萧家的子女,你们更要如此,不要因为是我萧华的孩子,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你们更要做人民的表率,坚持在生活上低标准、学习上高标准,像劳动人民的孩子一样朴实,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尽管萧华经常和孩子们讲述自己在革命中的事迹,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孩子们炫耀自己在革命中功绩。萧华的儿子萧云在后来回忆道:为了培养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品格,父亲给我讲述了很多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在这些故事当中,父亲总是热情洋溢的歌颂着战友们的丰功伟绩,讲述着他们在革命中的大无畏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自己的革命事迹总是轻描淡写。
萧华与王新兰
父亲说道:“我没有给你留下什么东西,给你留下的就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这一辈,就是靠着这些精神财富,最终打垮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使得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如今,我们依旧需要这种精神,建设一个富强繁荣的中国。”萧云说道:“父亲用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让我深刻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嘱托,让我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萧华的女儿肖露回忆:“父亲从小在贫困中长大,见证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在革命中,父亲更是长期经历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他深知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才会严格要求我们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我们受到的许多启蒙教育,也是在父亲的特殊教育方式中得到的。父亲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终身受益。”
年,萧华、肖雨、肖霜、王新兰、肖霞、肖云、肖露(后排右起)合家福。
萧华:对待子女,言传身教更加重要
年,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此时的他年仅39岁。作为开国上将中最年轻的将军之一,萧华更加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工作中,萧华始终不忘清廉本色,对待子女方面,除了利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外,言传身教更是萧华的看家本事。
萧华的儿子萧云回忆道:在家里面,父母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父亲唱“白脸”,母亲唱“红脸”,每次我犯了错,父亲总会对我进行眼里的批评和教育,一脸委屈的我总会来到母亲的身边哭诉。母亲总是先说父亲的不是,然后一边哄我,一边教我认清错误。
为了培养我吃苦耐劳的精神,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把我送到一所军队子弟学校就读。这所学校距离家里非常远,有十几公里的距离。作为住宿生的我,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实行吃饭、上课、作息准军事化制度,我每天过着“非人类”的军训生活。
萧华夫人王新兰将珍贵的萧华上将礼服捐献给将军馆
对于我来说,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周末,只有这两天的时间属于自己。然而,父亲从不允许警卫员开车接送我,他要求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乘坐总政机关的班车上学和回家。母亲担心我,偷偷让警卫员接送我。父亲知道后立即对母亲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从我上三年级开始,为了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主动约上约上几个同学步行回家,回到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妈妈十分担心,怕路上出事,免不了要说几句。这时候,爸爸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我知道他是赞许的。所以,更加有恃无恐,继续‘锻炼’下去。
萧华儿子肖云照片
在生活中,父亲很少批评和大骂我们,父亲认为那样教育孩子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他总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在上学的送狗事件中,父亲却对我的做法大发雷霆,让我终身难以忘怀。
那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我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条十分可爱的流浪狗,我的朋友十分喜欢狗狗,我就把狗送给了朋友。朋友的父亲是部队的一位领导,是父亲的同事,两人的关系十分要好。父亲在空闲时间经常探望这位同事。在一次探望的过程中,父亲的同事就把我送狗的这件事告知了父亲,同事还特意夸赞了我有爱心。
萧华女儿肖霜照片
等到我放学回家,父亲特意将我叫到他的书房,看着父亲他板起的面孔和带有愠怒的眼光,我一下子吓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他严肃地对我说:“谁叫你把老百姓的狗拿来送人?你有什么权利这样做?在革命年代,我们的条件十分艰苦,作战的过程中有时候几天吃不到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而你随随便便拿别人的狗送人,太不像话!马上给我送回去!”
萧华女儿肖露照片
那一夜我哭得很伤心,我觉得委屈。这狗是它自己跑到我们班的,好多天无人认领,学校规定不许养狗,我才把它送人。当然,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把拣来的东西送人了。
萧华将军将自己的一生贡献了国家和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对待子女同样如此,正如萧华的女儿肖霜所言:父母的一言一行可以影响子女的一生,他们的子女同样影响着自己的后代,一代传承一代,最终成为民族的脊梁。谨以此文缅怀伟大的萧华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