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盛典直播预告江西省折子戏专场

2023/4/22 来源:不详

01

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起源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赣东民间的茶灯戏,经吸收黄梅采茶戏的表演艺术,形成早期“一旦一丑一坐堂(二胡或锣鼓)”的“三角班”。民国时期,民间艺人组织十六、七人的“半班”,开始演出整本戏和连台本戏,生、旦、净、末、丑行当基本齐全,抚州采茶戏半班制的表演团体形式正式形成。主要流行于抚州地区各县和吉安、赣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年开始组建县级专业剧团。专业剧团成立以后,使抚州采茶戏的音乐体系、表演技巧、剧本创作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规范,形成了具有抚州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

抚州采茶戏说的是方言俚语,唱的是民歌小调,演的是短衣装束的底层小人物。语言幽默风趣,表演质朴滑稽,具有浓郁的赣东民间生活气息。

年6月,抚州采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出剧目:《卖花线》

演出单位:临川区抚州采茶戏传习所

演出单位

临川区抚州采茶戏传习所,由原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改制更名而来,是抚州采茶戏的保护单位和传承基地。主要业务工作有:挖掘、整理、归档历史和目前产生的档案资料,传承抚州采茶戏(包括“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和各种重大活动节目展演、对外文化交流、举办艺术研讨和开办戏曲培训班等)。现有在编人员3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三分之二。

剧情简介

抚州采茶戏《卖花线》,抚州采茶戏传统折子戏。演绎了民间一对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卖货郎金哥与王皮匠女儿玉妹,以买卖为名私下相会,并通过买卖花线这一生活事件,互相吐露心迹,最后喜结连理的故事。全剧轻松诙谐,富有喜剧色彩。

精彩剧照

02

袁河采茶戏

袁河采茶戏,因发源于宜春(古称袁州)袁河流域而得名,又因演出始终以锣鼓伴奏,故有“锣鼓戏”之称。清道光年间以后,高安的锣鼓班传到万载、宜春,成为当地锣鼓班。后来,宜春锣鼓班又从吉安花鼓戏、新余花鼓戏中吸收了剧目和曲调。年定名为袁河采茶戏。主要流行于今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万载、上高、高安、新余、分宜及吉安地区的安福、永新等地。袁河采茶戏融合民歌小调、宜春评话、高腔和锣鼓腔为一体,使其声腔具有高昂奔放、活泼跳跃的乡土特色。

演出剧目均以袁州土话为其舞台语言,配之以当地采茶小调和乡土民歌,而委婉轻松的曲调在简板唱腔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独具一格。代表剧目有《熊相公》《袁州南瓜记》《翻薯苗》等。

演出剧目:《劝妻改嫁》

演出单位:袁州区文化馆

袁州区文化馆始建于年。馆内设立了行政管理、艺术培训、非遗保护、群文辅导等部门,承担全区群众文化普及、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常年组织文艺小分队、袁河采茶戏团队深入基层演出,让全区人民共享文化盛宴。

参演剧目《劝妻改嫁》系传统移植剧目《南瓜记》选段。

《南瓜记》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的当朝太师朱轼回老家江西高安为母祝寿,途经南昌之时,获悉当地恶霸王寿廷强娶人妻之事,先是慷慨解囊相助,反被诬蔑,之后修书南昌县令高志凌,责其秉公办理,最终依法惩办恶霸。

《劝妻改嫁》选自《南瓜记》第二场,讲述了穷书生丁文秀不忍妻子杜兰英跟其受苦,劝妻改嫁。但其妻不嫌夫贫,誓要与夫共渡难关的感人故事,颂扬了一段贫困夫妻不离不弃、共赴美好生活的人间真情。

03

东河戏

东河戏,江西地方古老大剧种,因发源并流行于赣州东河流域而得名。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睦埠等地兴起的坐堂班。清顺治三年()坐堂班发展为正式戏班,出现了历史最长久的“玉合班”。玉合班擅演弋阳腔连台大本戏,当地谓之“大戏”。清顺治十一年,又从苏州来了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演唱昆曲为主的“雪聚班”(后改为“凝秀班”)。后来又吸收了宜黄腔、西皮戏,成为一个集高、昆、乱弹腔为一体的多声腔剧种。

东河戏高腔保持了弋阳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特点。当代盛演剧目有《抢伞》《思凡》《张三旦借靴》等。

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演出剧目:《抢伞》

演出单位:赣州市赣县区民俗歌舞演艺有限公司

赣州市赣县区民俗歌舞演艺有限公司,原赣县采茶剧团,成立于年,系国有表演艺术院团,年转企改制改今名。该团目前承载了赣县东河戏、赣南采茶戏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传承和发展。

《抢伞》,东河高腔折子戏,源于南戏五大名剧之一的《拜月记》。说的是战乱期间,瑞莲和蒋世隆各自找寻失散的家人,巧遇在一起,因伞结缘,收获一段美好的姻缘。

04

赣中花鼓戏

赣中花鼓戏,又名新余花鼓戏,来源于“赣中花鼓”,初名“花鼓灯”,后称花鼓戏或花鼓班。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盛行于清末民初,经历民间“灯彩”阶段,再与其他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由单台戏、对子戏、三小戏到半班戏、整本大戏和连台本戏等形式的演出,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新余花鼓戏不但吸收了许多外来剧目,而且还发展了很多本土独有剧目,其剧目的唱词、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既通俗易懂,又诙谐风趣,及富新余地方采茶花鼓特色。

代表剧目有《三伢仔锄棉花》《补背褡》《卖花线》《王先裁衣》《算命》《看相》《送瓜》等。

演出剧目:《打鸟》

演出单位:新余市采茶歌舞剧院

新余市采茶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新余市唯一的国有专业文艺院团,成立于年,原名新余市实验歌剧团。年5月,为落实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该剧团“改制转企”,实行企业工商登记。年3月至今,正式更名为新余市采茶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剧团现设剧场管理部、演出部、市场部、采茶团,在职专业艺术人员20余人。承担着全市精品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振兴新余地方戏曲、节庆主题晚会展演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职责。创排的大型精品剧目有赣腔歌剧《月缺江湖》、现代采茶戏《夏布谣》和话剧《蒋国珍》等,在历届江西艺术节上均取得优异成绩。

花鼓戏《打鸟》讲述的是山村打猎青年三毛箭上山打鸟,趁毛母亲外出,向自己心爱的毛姑娘大胆求爱,终于心想事成,获得美满爱情。该戏剧情活泼耐看,演员载歌载舞,曲调优美动听,有浓厚的新余地方花鼓戏特色,表演和唱腔真挚感人,语言平实,融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传统小戏《打鸟》自建国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和花鼓戏迷的喜爱。

05

旴河戏

旴河戏,江西地方古老剧种。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相继流传到抚州地区。在广昌县甘竹镇的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了专演孟姜女故事的高腔戏曲,俗称“孟戏”。后来此地戏班兼唱皮黄,因广昌位于旴河流域,故名旴河戏。其唱腔以曲牌体的旴河高腔为主。广昌孟戏唱曲牌体音乐,赤溪孟戏多唱南曲,兼唱北曲,刘家孟戏有青阳腔、海盐腔遗音。

年,“广昌孟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出剧目:《姜女送衣》

演出单位: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

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是该县群文活动服务的唯一窗口单位,是县属公益性全额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

参演剧目系传统名剧《姜女送衣》选段。《姜女送衣》讲述的是范杞良被官差抓去修长城,后被蒙恬斩首。天气渐寒,孟姜女偶得一梦,梦见范杞良在长城之上,衣衫单薄。于是,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千里送寒衣的故事情景。

06

赣东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又名三角班,发源于上饶地区的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湖北黄梅戏的养料发育而成的。其流行地区为赣东北铅山、弋阳、乐平、贵溪、余江、万年、余干、鄱阳、横峰等县。今仍然流行在弋阳等地,故亦称“弋阳三角班”。主要唱腔有湖广调、三脚班调和民歌小调。其中湖广调源自黄梅采茶戏,“三脚调”为小戏专用曲调,一戏一调。

赣东采茶戏以民间生活为演出主题,表达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田间风味。演出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很有地方特色,它常年活跃在本土广大的农村地区,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建设,成为赣东北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出剧目:《小放牛》

演出单位:弋阳县三角班

弋阳县三角班,系民间班社。全班演职人员有十人。演出足迹遍及弋阳、铅山、横峰等地。

《小放牛》为弋阳县三角班常演剧目。讲述了一个正在放牛的牧童与路过的邻村小姑娘二人相见、对唱歌舞、互表爱慕的故事。因为牧童是个青春少年,小姑娘又值豆蔻年华,两人对唱,互相爱慕,载歌载舞,边唱边跳,充满着活泼欢快的青春朝气。此剧很好地展现出弋阳三角班的表演风格和唱腔韵味,极富地方特色,观众喜闻乐见,常年演出场以上。

07

宁河戏

宁河戏,江西地方古老大剧种。发源于修水县(古称义宁州),流行于宁河流域,故称宁河戏。明代修水盛行傩舞,后则有傩案班唱戏。从当地阳戏(傀儡戏)所演唱的剧目和声腔看来,明代修水戏班所唱当时弋阳腔。清初以后,江西宜黄腔和安徽石牌腔相继传入修水县,并为当地案堂班所吸收。于是一种具有高腔、昆曲、宜黄腔(俗名二凡)和石牌腔等多种声腔的剧种在修水县的案堂班中形成了。乾隆年间出现了著名的“宁州十八班”。清道光二十七年,湖北崇阳汉剧“三胜班”到修水演出,宁州戏班学演汉剧,增加了西皮和二黄慢三眼等板式,促使宁河戏发展成为以皮黄腔为主,兼唱昆腔、吹腔的多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九江修水县及毗邻的武宁、铜鼓等地,演出足迹远至湖北崇阳、通城和湖南平江等地。

宁河戏行当齐全,表演程式规范。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宁河戏吸收各剧种长处,形成自己独有的套路,如须生的“口面功”,旦角的“水袖功”以及“棍法功”“拳法功”等,技巧众多。文行站立如,武行行走如风,十顶网子,各显其功。传统剧目众多,约有四百余种,多系整本大戏。年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演出剧目:《宝莲灯·劈山救母》

演出单位:修水县立新宁河戏剧团

修水县立新宁河戏剧团成立于年,以有着数百年宁河戏传承历史的戴氏凤舞班为基础,并招揽其它剧团优秀演员组成。多年活跃于湘鄂赣边境毗邻县市区,技术力量较为雄厚,演出水平较高,能反映宁河戏真实生存状况。

《宝莲灯·劈山救母》取材于我国民间传统经典故事。讲述的是三圣母与凡人相爱,生下儿子沉香,触犯天条,被兄长杨戬压在华山之下。沉香为救母亲苦练本领,在众仙帮助之下,力劈华山,救出母亲,喜得团圆。近年来,宁河戏艺人深挖《宝莲灯·劈山救母》内涵,以宁河戏独到的唱腔、精彩的武术动作赋予该剧以鲜明特色。

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日程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