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从远古走来的马岚口
2023/4/13 来源:不详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81259.html01:23
年7月27日,朔州市长城学会“守望长城”采风团从茹越口起身,前往马岚口。黄土夯筑的古城墙绵延起伏。这里见证过烽火连天的年代,同时也守护着一方的安宁。而现今,作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的马岚口,已经不复当年雄关模样。但纵是残垣断壁,也相信她曾熠熠生辉。
马岚口有一古堡,包砖已不存在,风化较为严重,堡墙尚存周长大约米,现存高度3-5米。村民说,堡门上原有“威宁”二字石匾。堡内原有十几家住户,现已经逐渐搬离,目前尚无人居住。个别宅院有明清建筑结构遗存,清石铺道;但大部分房屋、院墙、甚至地面,都是近代用明代城砖铺建的。堡外西侧置有清代戏台一座,濒临坍塌。堡外南侧山脚下有古庙一处,名称不详,建筑于高台之上,与清代戏台一样无石碑存在,建造年代不详。庙前有三棵古柏,直径30多厘米,树龄已近千年,当地人已称之为“神”,分别冠以“糠柏”、“豆柏”、“米柏”,意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柏高大苍劲,依然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枝柯青翠,充满生机!
马岚口的长城、古堡、古庙和古柏使这里历史文化背景显得更加神秘,让人们充满无限遐想。
土生土长的李建强虽然在京工作,恰逢在家,看见我们过来采风,他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自幼住在古长城脚下,听着杨家将的故事长大,对马岚口村满怀深情。
他给采风团提供了自己写的一篇稿子《你好啊,从远古走来的马岚口》。
为了保持原文的观点和风格,抄录如下:
一、冲积扇上的远古文明
马岚口和马岚峪,两者均因历史文献而得名。其中,马岚口,又名马兰口。《天下郡国利病书》有载:“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型;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岗、为芦板口,各有堡。”亦传说,因峪中多野花马兰而得名。命名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基于对古堡和古长城遗址自发的情感,大部分人对马岚峪周边的古文明印象都聚焦在了“自宋有之”的马岚口古隘、“金章宗年间”栽种的侧柏和现存的明清古庙群遗构。这种现象的出现十分正常也合乎逻辑,但据现有的资料足以证明马岚峪冲积扇上出现过早于马岚口村古堡和古长城遗址的远古文明遗址。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中写道:“水泉沟遗址,位于水泉沟村东南约米处。遗址东南临季节河,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0.7-0.9米。采集有龙山时期的夹砂灰陶篮纹罐,敛口瓮和素面磨光罐;汉代的泥质灰陶盆及夹砂灰陶绳纹釜等残片。”
书中另有东安峪遗址、神堂坡遗址、刘海窑遗址和马岚庄遗址等四处遗址的相关描述,均在下马峪乡的管辖范围内,且均属龙山时期文化遗址。其中,马岚庄遗址中除有龙山时期的遗留物外,还采集有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绳纹盆和高柄豆等残片。但这四处遗址均不在马岚峪冲积扇的范围内,所以在这里不做过多的叙述。
这里提到的龙山时期,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然而,马岚口村古堡和马岚峪冲积扇上至今还没有发现过同时期的城址建造证据,也就无法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二、不同时代的长城
马岚峪现存的长城主要分为明长城和齐长城。其中,明长城集中分布在马岚口村东,齐长城则零散分布于马岚峪峪内。
据《中国长城遗产网》的相关资料显示,位于马岚口的明长城起于下马峪乡马岚口村东0.2千米,长度为米,以砂土夯筑墙体,北外侧有包砖。基宽4米-5米,顶宽1米-2米,存高3米-4米,夯土层厚0.18米-0.26米。根据墙体构筑情况,这段明长城的建造年代应与马岚口现存的古堡一致。
《三关志》记载:盖以雁门东西隘口,守把官军营堡,俱散居寝食,与此口相去多者七八十里,少者三五十里,不便防遏,虏得从容出入,职此故也。于是,案行兵备副使夹江张君凤租督属率众,相度地宜,依山据险,增筑土堡十有一座于北口,在关东者七,水峪口曰石墙,胡峪口曰吴城坡,茹越口曰六郎寨,三寨以遏山阴要路。马兰口曰东梁坡,大石口日乱石滩,小石口日骆驼石,三堡以遏应州要路。北楼口曰天井梁,以遏浑源要路。
正德十一年(年),兵备副使张君凤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初步构建起了雁门关的防御体系,涉及到厅房、营房、地台、仓廒、草场、敌台和烽火路线传递等。而马岚口现存的古堡,正是当时增筑于马岚口东梁坡的土堡,在《三关志》中标记为“马兰口堡”,与“马兰废堡”区分。“马兰废堡”位于“马兰口堡”南,应在“马兰口堡”建造之前长期存在且正常使用。但因废堡地址不明,又无相关史料支撑,所以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了。
而马岚峪内的齐长城共有3段。第一段起于下马峪乡灰窑村西北2.3千米海拔米的山顶,止于下马峪乡团城村西北0.5千米石匣梁峭壁边,长度为米,墙体为石墙。第二段起于下马峪乡团城村西北0.5千米石匣梁峭壁边止于下马峪乡团城村西北0.68千米西侧峭壁顶部,长度为米,以河险构筑。第三段起于下马峪乡团城村西北0.68千米西侧峭壁顶部,止于下马峪乡关帝沟村西1.7千米山顶上,长度为米,有以片石垒砌壁面,也有用块石垒砌壁面的,中间填充土石(石块、石片为主)。这三段齐长城具体由谁建造,具体的建造时间不得而知,但它们的出现对探究马岚峪长城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见证烽火岁月
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便是各政权进行军事斗争的前沿阵地。北宋时期,名将杨业为了加强雁门关线的防御,先后于太平兴国四年(年)和太平兴国六年(年),在雁门关两侧的隘口上建起阳武寨、崞寨、西陉寨、茹越寨、胡峪寨、大石寨、雁门寨等9处堡寨。此后,宋军又在其他9处隘口建起堡寨,形成以西陉关、东陉关为核心的两关四口十八隘防御阵地。雍熙三年(年)武州刺史李唐海,出任忻州、代州都巡检,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统领雁门关防线军务。
这是李建强目前发现的关于“马兰口”的最早记载,作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的“马兰口”在北宋时期便有了雏形,见证了多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到了明代,这里已成为明王朝与蒙古部落交战的前线。据《繁峙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年,俺答兵从马岚口入侵繁峙,被知县王三益率兵击退。清代,“马兰口”一带的古堡长城已失去了大部分的军事用途,更多是以当时治安管理机构巡检司驻地的形式出现。
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此时,应县南山一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再次发挥出巨大的军事作用,成为了我军民联合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重要阵地。
年9月,平型关战役打响。以王靖国19军及方克猷旅到附属山野炮各一团右连接杨澄源34军扼守五斗山、马岚口、虎峪口至雁门关、阳方口间的北侧防线,保持重点于代县、雁门关间。期间,广大抗日将士为策应主战场战斗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年5月,八路军第师第旅奉命挺进浑源、阳原等地,协同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执行向北扩展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中旬,第旅第团在团长贺庆积、政治委员陈文彬带领下,抵达山阴、应县地区。下旬,驻当地日军集中0余人,向驻山阴东南云水村的第团第1营进行攻击。第1营奋起抵抗,激战1昼夜,歼日军一部后安全转移。随后,日军又以余人,企图秘密包围驻扎于应县西南方向马兰庄的第团主力。第团闻讯后适时转移,使得日军扑空。次日清晨,进犯马兰庄的日军整队集合准备撤退,第团突然折回,将其包围。日军猝不及防,被第团歼灭一部,大部夺路溃逃。在此次战斗中,第团共毙伤日军余人。日军因损失惨重恼羞成怒,在溃逃过程中向马岚口村村民伸出魔爪,数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转移不幸遇难,壮烈牺牲。
岁月无痕,当我们仰望银河时,无法感知历史的沧桑,只会偶尔看见流星划过苍穹。岁月有痕,当我们站在山峰之巅,看得到历代先民开辟的大好河山,古长城诉说着烽火岁月里铁马冰河的故事。终有一天,我们也将会成为历史。追忆过往,只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只为将先辈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传递下去。
至此,我只想说一声:“你好啊,从远古走来的马岚口。”
作者简介:李建强,笔名李贰百,山西应县人。编剧,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作品》杂志社特约评论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品以散文和剧本为主,偶有获奖。
视频拍摄:王晋飞
视频剪辑:王佳骏李建强
文字统筹:王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