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讲家风丨解放前能吃的东西
2023/3/30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病医院简介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7904/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为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同样在于他们及其后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风。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红船杂志与雪松控股集团旗下雪松公益基金会共同推出“家风故事栏目”。
“家风故事栏目”,邀请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们,娓娓讲述那些令人动容、心生敬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以飨读者。
朴实无华的家风熏陶着四代人
“美其食、仁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黄帝内经》素问一章写到,食物不论粗细吃起来很香甜;衣服不论新旧穿起来很舒心;无论在哪里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即使身处高位,仍然尊重身处低位的人,并且不与地位更高的人攀比享受,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朴实无华。而朴实无华的人精神是内敛的,这样的人大多能颐养天年。
新中国开国上将萧克和夫人蹇先佛就是这样的人,萧克上将活了岁,他的夫人蹇先佛如今也已经岁了。他们的家风也和为人一样朴实无华,没有刻意的教诲,自然而然地传承给了萧星华和他的孩子们,至今仍然在熏陶着萧家的第四代人。这样的家风在当今崇尚物欲的社会里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它宛如宋朝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萧克和夫人蹇先佛
萧克上将一生最注重求实存真,生前他曾告诉秘书和家人:“我有个留言写在一张纸上,现在不能让你们知道,等我死后,你们才能打开看。”萧克上将的留言在他去世后被家人打开,内容是关于墓碑的问题。八宝山公墓萧克上将的墓碑上,正面只有萧克的名字,背面是他自己写的四个字——求实存真,这四个字凝聚了他一生的品格,也是他对萧家后世子孙的寄托。
萧克上将看待党的历史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反对搞个人崇拜。他认为讲党的发展史,一定要从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讲起;讲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必须要讲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等人;如果讲井冈山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必须讲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人;对待历史,既要讲成功,也要谈曲折;既要讲胜利的经验,也要讲失败的教训。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是如此,可以少讲但不能乱讲。
从建国初期年进京到年去世,他一直住在上个世纪20年代修建的平房里,家具全部是六七十年代配发的,一件新的都没有。刚住进去的时候,营房部几次鉴定为危房,要求重新修建,他都不同意。受年唐山大地震影响,屋子的墙体出现了大裂缝,成为了严重的危房。不得已情况下他才同意重修,但条件是按照原有面积修建,不允许超出标准一平米,超标多花一分钱他也不住。
萧克上将之子、武警总部原纪委书记萧星华少将
解放前能吃的东西现在也要能吃
萧星华:“父亲告诫我们,解放前我们能吃的东西,现在也要能吃。”父亲的话萧星华有深刻的感受。幼年的他被父母寄养在河北太行山区阜平县的老乡家里,三岁时吃的是用树叶和麦糠磨碎后蒸熟做的饼子,味道苦涩难以下咽。为了减少树叶的苦涩味道,根据地百姓把树叶放在水里浸泡几天才能勉强食用。
萧克上将一家
萧克上将在世的时候,他的日常饮食很简朴,早晚一碗小米粥、一个鸡蛋、一碟子小菜;中午一荤一素,粗粮占了多数;赶上家里来客人会加一个菜,杜绝浪费和大吃大喝。经历过苦难生活的萧星华将军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和父亲一样非常平淡,81岁的他常说:“我现在一张床、一碗饭就很满足了。”
70年代末期,萧星华的家里还经常吃窝头。他的小儿子萧云松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孩子们都带着丰盛的盒餐,萧云松带的却是家里常吃的窝头。有同学开玩笑的说“都什么时代了,你们家还吃窝头。”对此,萧云松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爷爷和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影响着他,在外面,自己也从未因爷爷是开国上将而产生优越感。大学毕业后,也没有让爷爷和父亲帮忙安排工作,萧云松选择在北京某中学做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红船杂志了解到,萧星华将军的大儿子萧云志,女儿已经是高三的学生,她和家里父辈们一样与人为善,生活朴素。
来源:红船杂志
编辑: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