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兴国寺塔与刘青霞故居
2024/5/30 来源:不详驱车52公里,来到开封市尉氏县,参观兴国寺塔。
与以往见过的古塔不同,尉氏兴国寺塔不在山上,不在景区,就在马路旁,行走在人民东路上,抬头就能看到古塔。
尉氏兴国寺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年)中期,是兴国寺的一座舍利塔。保守估算,距今也有年了。
仔细端详这座宋代古塔:它通高29.53米,底径7.2米,挑檐及平座逐层内收,也就是越往上越细;除底层因其基部被埋不可见而仅有塔身和挑檐组成外,上面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三部分组成;最上面为铜制宝珠形式塔刹。
站稍远一点看,尉氏兴国寺塔形体高耸挺拔,气势宏伟,是河南宋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中国佛教史、科技史和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到了开封市尉氏县,说说地名的来历吧。
先说开封。春秋时期,郑庄公在这里修筑储粮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更名为“开封”,后沿用至今。
再说尉氏。也是春秋时期,这里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
采食之邑啥意思呢?就是朝廷划拨某一块地域给某个功臣,这片区域内的人民赋税上交给这个功臣而不用上交给国家。这块封地就是这个功臣的食采邑。
聊完尉氏兴国寺塔,咱把时代往近拉拉,说说刘青霞故居。
“南秋瑾北青霞”,人称“南秋北刘”,您听说过没?这里的“北刘”、“北青霞”指的是刘青霞。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刘青霞是一位与秋瑾齐名的重要人物。
刘青霞(—年),河南安阳蒋村人,原姓马,因嫁于尉氏县大财主刘耀德为妻,遂名刘青霞,清朝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女志士,近代著名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
刘青霞的主要功绩是创办《中国新女界》,捐资《河南》杂志,赞助革命创办了河南第一所女校。
年,刘青霞携子赴上海,两次晋见孙中山,孙中山时任全国铁路督办,正忙于筹备路款,刘青霞表示愿将财产捐给国家,以作修铁路之用。孙中山十分欣赏,亲笔题写“巾帼英雄第”额匾相赠。
眼下尉氏县的刘青霞故居正在大规模修缮,幸一位拾废品老兄协助,俺鬼鬼祟祟钻进围挡内,拍到了这组刘青霞故居照片,算是不虚此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