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至今的长征组歌曾有两个版本,还珍
2022/9/10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病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年,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排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首演,从此传唱至今。
年《长征组歌》首演前合唱团走台合影(马子跃供图)
这部由萧华将军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共同谱曲的作品,用音乐回溯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不怕远征难,正是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长征组歌》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1萧华将军亲笔写下长征故事
作为《长征组歌》首演的亲历者,歌唱家马子跃多年来收藏了大量珍贵资料,把家中变成了《长征组歌》博物馆(摄影甘南)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抱病多时的萧华将军离开北京,到杭州疗养。再过一年,年将迎来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许多报纸、杂志向萧华邀约,希望将军能用诗文纪念这一伟大壮举。
“那么多的约稿,父亲觉得怎么也写不过来,他萌生了写《长征组歌》的想法。”萧华的女儿萧霞回忆,年9月至11月,萧华首先写下了包含12首诗歌的《长征组诗》,“写完之后,父亲又在想,要是能把《长征组诗》谱上曲、唱出来,就更好了。”
萧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接下任务,为《长征组诗》前10首诗作谱曲,创作为《长征组歌》,这些诗作都采用“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每诗一韵,寥寥字囊括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许多重要事件。年初,4位作曲家带着曲谱到杭州征求萧华的意见。
10天相处中,将军的敏捷才思让作曲家们惊叹。比如,当大家提到《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段中,“毛主席用兵妙如神”的“妙”字不好演唱时,萧华略一思索,当场便改出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句经典歌词。萧华还在音乐上给予了很多灵感。长征途中,红军跋涉过众多地区,萧华提议,不妨运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现在,我们能在《长征组歌》中听到江西采茶调、湖南花鼓戏、陕北民歌等音乐风格,很大程度上,这些都与父亲的提议有关。”萧霞说。
排练工作也在紧张进行。男低音歌唱家马子跃当年刚刚20岁,前一年才来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58人组成的《长征组歌》合唱团里,马子跃属于最年轻的那几个之一,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占到了三分之一。“排练的三个月,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马子跃记得,部队大院和排练厅里都挂着鲜红的标语:“唱红军,学红军,誓做红色接班人。”每天上午,大家都要集中学习毛主席著作、诗词和萧华的《长征组诗》原诗,老红军也把长征途中的亲身见闻讲给大家听。“红军过雪山草地、吃草根树皮等等,以前就是书本上的文字。”从那些浸透了热血的故事中,新兵马子跃渐渐明白了长征意味着什么。
2首演轰动,周总理喜爱有加
年夏,萧华转到天津养病。7月19日,他在天津人民礼堂审看《长征组歌》,马子跃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军。正值盛夏,剧场里没有电风扇,闷热异常,萧华和夫人王新兰却看得十分投入。
当年参加长征时,萧华仅有18岁,一路上艰难险阻,他不曾流泪,因为“没时间哭”。演出结束后,面对演职人员,萧华的声音哽咽了:“我老早就有这个愿望,想把伟大的长征写出来,写作时病情加重,医生劝我休息,我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们演唱时,好多老红军都哭了。那么多的好战友,有的还是孩子啊,就牺牲在长征路上,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大门外的小窗口两毛钱一张票,《长征组歌》很快就火了起来,随即在全国各地巡演50余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应听众要求时常播放录音。“演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都在唱《长征组歌》,后来发现,全国人民都开始唱《长征组歌》了。”马子跃说。
当年仅有12岁的萧霞,第一次听《长征组歌》就被深深触动。年春,她和姐姐萧露到天津探望父亲,正好赶上4位作曲家来汇报《长征组歌》终稿。“有人唱男低音,有人唱女高音,一开始,我们两个小孩觉得特别好玩,但听着听着,很多曲子我们就记住了。”
萧霞心中还珍藏着一段趣事。最初,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也创排过一版《长征组歌》。周总理曾问大家,“战友版”和“总政版”哪个更好?萧华评价“各有千秋”,其他人则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回答。周总理一回头看到了萧霞,把她叫到身边:“小霞,你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萧霞童言无忌,脱口而出:“我喜欢‘战友版’的!容易唱,容易记!”周总理被逗得哈哈大笑:“你们看看,小孩子不说假话。”
周总理对“战友版”《长征组歌》的喜爱有目共睹。年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时,周总理就带上了这部作品。年,复排的《长征组歌》在北京展览馆上演,某天演出结束后,晨耕让大家先不要卸妆,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说病中的总理希望再看一次《长征组歌》。因为总理身体虚弱无法到场,大家就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对着摄像机镜头又唱了一遍。泪水悄悄漫上眼眶,所有人都唱得无比投入,盼望电视转播信号把歌声带到总理那边。
3《长征组歌》也有“博物馆”
年8月24日的夜晚,《长征组歌》在北京人民剧场的演出散场后,周总理和演员们合影留念,在马子跃的印象里,那是总理唯一一次与大家合影。这张照片的底片曾“遗失”了三十多年,后来,马子跃在文工团的仓库里翻到受潮的旧底片,才为大家弥补了这个遗憾(摄影甘南)
马子跃的房间里,一张大幅的黑白照片挂在墙上相当显眼的位置。照片定格在年8月24日的夜晚,《长征组歌》在北京人民剧场的演出散场后,周总理和演员们合影留念,在马子跃的印象里,那是总理唯一一次与大家合影。
类似的物件,马子跃收藏了很多:《长征组歌》第一份节目单、第一份歌本、年8月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第场时的海报……他的家俨然已经变成了《长征组歌》博物馆。马子跃还整理了大量文字资料。晨耕生前,他带着小录音机前去采访,两个半小时的录音整理出来,是多达上万字的文稿,而这仅是众多资料中的一份。
“创作经典的人已经走了,很多前辈也不在了,我们的任务,是要把《长征组歌》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以《到吴起镇》一段为例,最初的版本中,女声伴着小板,把“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唱得荡气回肠,但马子跃发现,现在有些合唱团去掉了小板。“《长征组歌》中用到的小板、大板、竹笛等乐器,都是长征路上有的。”于是,马子跃常常奔走在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中,希望帮助更多人理解、传承《长征组歌》的“韵味”。
“唱《长征组歌》,红军之心、红军之情是必不可少的。”当年,前辈们嘱托马子跃转达给后来人的殷殷话语,他一直记在心间。为讲解《长征组歌》和它背后的那些故事,马子跃踏遍大江南北,萧霞常常与他同行。
今年,萧霞格外忙碌。让她感到欣慰的是,《长征组歌》从未被人遗忘:年,在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百余名红军后人志愿者组成了“长征源合唱团”,目前,他们演出的《长征组歌》已经达到场;今年4月21日,江西高校青年学生《长征组歌》歌唱比赛决赛在赣州市兴国县的长征组歌大剧院举行,兴国县正是萧华将军的故乡。长达两个月的比赛里,共有来自所高校的6.5万余名学生在歌声中追寻先烈足迹;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上海音乐学院携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将《长征组歌》带上了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去年,上海音乐学院复排的新时代版《长征组歌》曾引起轰动,它的艺术顾问正是萧霞……
“父亲如果知道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想他一定希望大家不但唱《长征组歌》,更要理解《长征组歌》所写的内容和这段光辉的历史。”萧霞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要尽己所能,把长征精神讲给更多人听。”
时代寄语
萧霞说:“长征精神世代相传,《长征组歌》永唱流传。我想父亲一定希望大家不但唱《长征组歌》,更要理解《长征组歌》所写的内容和这段光辉的历史。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要尽己所能,把长征精神讲给更多人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