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的区划调整,11个地级市之一,赣州

2024/8/3 来源:不详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江西省各个地级市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南昌市、上饶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江西省人口最多的赣州市,赣州市总人口接近万,达到了万人。总计下辖的18个区县,在下辖区县数量上,也是全国排名比较靠前的。那么,赣州市18个区县的区划,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江西省。江西省属于我国中部六省之一,也是我国华东地区的省份。江西省与安徽省、湖北省、广东省等几个省份相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江西省下辖了11个地级市,总人口多万人,与云南省、辽宁省的人口基本相当。江西省的水资源丰富,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江西省南部,地形结构最为复杂。

例如赣州市等地,基本上以丘陵、山地、盆地等为主。不过,由于江西省的河道密布,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在古代历史上,内河水运曾经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中,省会南昌市是经济第一大市、城区面积第一大市。但并不是人口第一大市,作为江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赣州市总人口达到了万人,接近万人。

从下辖区县来说,赣州市下辖了3个区、2个县级市、13个县,总计18个区县。我国各个地级市来说,赣州市下辖的区县数量,属于名列前茅的。赣州市下辖区县数量很多,从当地的地形结构等诸多因素来说,无法进行人为的划分,因为地形结构属于一个整体。

早在清朝统治时期,赣州府就下辖了12个县,属于管辖区域比较大的州府,分别是:赣县、雩都县、信丰县、兴国县、宁都县、会昌县、安远县、瑞金县、定南县、龙南县、石城县、长宁县。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各地军阀反复争霸,对各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各地群众急需进入休养生息。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局势的逐步稳定,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经济建设的工作。与此同时,各种工程在江西省开工建设,例如铁路建设等等。在江西省内,设立了一系列的专区,例如赣州专区、吉安专区等等。在江西省南部地区,鉴于江西南部复杂的地形结构,从实际管理的需要出发,江西省设立了赣西南行署区。

赣西南行署区下辖了赣州专区、瑞金专区、吉安专区3个专区,其中,赣州专区下辖了赣州县级市、赣县、大庾县、安远县、虔南县、崇义县、龙南县、定南县、南康县、上犹县、信丰县等11个县和县级市。与此同时,相邻的瑞金专区则下辖了广昌县、雩都县、石城县、会昌县、瑞金县、宁都县、兴国县、寻邬县等8个县。

年,瑞金专区更名为宁都专区。同一年,赣州专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级市、县,划入行署区直接管理。年,赣西南行署区被撤销,重新设立了赣州专区。年,宁都专区被撤销,除了广昌县划入了抚州专区之外,其余各个县,划入了赣州专区管理。从那个时候开始,赣州专区的管辖范围就非常大。

年,赣州专区更名为赣南行政区,管辖范围不变。随后,广昌县重新划入了赣南行政区。在一些人的回忆中,会把赣南行政区简称为“赣南大区。”由于部分县的名字属于生僻字,到了50年代后期,江西省部分县的名字开始更改。因此,50年代前期的记录与50年代后期的记录中,可能会出现地名上的差异。其实,可能是同一个地方。

年,赣南行政区被撤销,赣州专区第三次设立。60年代末期,我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赣州专区更名为赣州地区。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很多省份下辖的各个地区,陆续调整为地级市。此外,原有的地级市,管辖面积也开始进一步扩大。

年,广昌县再次划入了抚州地区管理。在八九十年代,赣州地区下辖的瑞金县、南康县,先后发展成为县级市。随着赣州地区的持续发展,年,赣州地区被撤销,设立了。与此同时,赣州县级市被撤销,设立了章贡区。再加上外围的15个县、2个县级市,赣州市总计下辖了18个区县。截止21世纪初期,赣州市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万。

随着赣州市的迅猛发展,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年,赣州市的南康县级市被撤销,设立了南康区。年,赣州市的赣县被撤销,设立了赣县区。截止这个时候,赣州市3个区、2个县级市、13个县的区划已经彻底形成。分别是: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瑞金市、龙南市。

当然,随着发展经济的需要,赣州市还设立了几个新区。不过这些新区的情况特殊,一般不会计算在内。作者曾经去过赣州市,从地形结构来说,确实比较复杂,但气候适中。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