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濂溪书院周子开办的第一个读书堂

2025/3/12 来源:不详

一、北宋郴州濂溪读书堂

北宋时期,各地学者纷纷聚徒讲学,学风甚盛。

聚徒讲学时期之前的时期,是学者之间的切磋、交流时期。学者主要是指官员,当然还有一些没任官职的秀才、举人、进士,以及一些得道高僧、道士。

周敦颐就经历了三段这样的切磋、交流时期。

第一段是在年。年,周敦颐十九岁,结了婚,到将作监当实习主簿。第二年,舅舅在江苏镇江任上去世,他赶到江苏,没多久,妈妈也因病去世。此前妈妈是跟舅舅一起在镇江生活的,他留了下来,为妈妈守陵三年,住在润州鹤林寺。

鹤林寺当时是镇江的名寺,范仲淹、胡宿、许仲容等来此游览的时候,他有幸与他们结识,一来二去,几个人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隔三差五的他们就到鹤林寺来喝茶聊天,聊天的内容有文学、哲学、科学等等,五花八门。

第二段是在镇江守制复出后,他得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分宁县主簿。分宁县就是现在的江西修水县。

新任的官员,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新官审旧案,这样做的目的,是能以最短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实际办事能力。

新官审旧案,一般都是审疑案。得出的结论是,不是老官不行,而是罪犯太狡猾,这样新官老官皆大欢喜。周敦颐通过案件审理以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罪犯狡猾,而是老官不作为。

结果是周敦颐和老县长各打五十大板:老县长糊涂、不作为,撤职。新主簿鲁莽,下放到乡镇去锻炼。

乡镇的事情比较轻松,周敦颐想起了在润州文人之间的交流,于是邀请住在城里的文化人,来镇上进行交流、讲学,相当于周末到农家乐走一走。文人之间除了哲学、科学的交流,更多的是文学的交流。大家聚在一起,朗诵一些诗词、散文之类的作品。在一起朗诵得最多的,是一个己经去世了的本土诗人彭应求的作品。

第三段是在结束了在分宁的工作后,升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期。有了在镇江和分宁两个地方的切磋交流经验,到了南安军,周敦颐开始组织以他为主的切磋交流群。

朋友圈中的一个朋友程珦,当时知虔州兴国县。程珦觉得这种交流很有意义,远胜一般的课堂教学。于是带了他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从兴国县来到大余县聚会。这样的日子很美好,但是不能长久。不久,周敦颐要到湖南郴州郴县当知县。

程珦一定要周敦颐带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一起去郴州,继续教育。周敦颐当然不会推辞,因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本身就是君子的三大乐趣之一。

于是,周敦颐在郴州距城三十里的魚降山,开设了讀書堂,开始了聚徒讲学。

郴州濂溪读书堂,就是现在郴州人口中的濂溪书院最早的前身,始建于公元年,它是周敦颐最开始聚徒讲学的场所,也可以说,是“二程”催生的结果。

二、南宋始建郴州濂溪书院

关于郴州濂溪书院,史书上如此记载:

濂溪书院在州南门外,宋建,后迁徙不一。明宏治中,迁复今所,国朝康熙三十五年署知州谢允文重建。

南宋时期,全国办学成风,书院林立。

南宋时期郴州的书院,最早是由周必大在安仁创办的。庆元元年(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宁宗命其以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致仕后,他来到安仁,创办玉峰书院,几年的时间,使得玉峰书院声名远播。

然后有资兴的观澜书院、辰冈书院。

南宋绍定年间(——年),曹行锡自衡州府衡阳县迁来资兴市七里镇柏树村。曹行锡将家族从衡阳迁至资兴七里后,为教育曹氏后代,在今七里镇柏树村创立曹氏之家族书院。曹氏族谱所载的《重修观澜书院纪实》碑文明确提出:“斯堂经始于绍定辛卯”。“绍定辛卯”就是公元年。

南宋嘉熙二年(年),袁文敷"始创书堂于石山,挹辰冈之胜,匾曰:辰冈"。辰冈书院修建38年后,南宋咸淳十年(甲戌),郴州教授林应春撰写了《辰冈书院记》。

郴州下属各县积极开办书院,郴州市区内还不着急办,直到宝佑四年(),知州王镕用官屋与民易地,再自己捐钱创建了郴州市区最早的书院—--濂溪书院。书院依地势而建,讲堂建于高台上,内有五匾,曰:聚奎。四斋,立德、合德、德秀、修吉。设讲书、司计位,又有五先生祠。高台下筑土累石建有重门和两庑,上下石阶相连。书院内还有君子亭、仰高台等建筑,并掘池种莲,这就是郴州最早的濂溪书院。

三、清朝重建郴州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从南宋建立,多次重建、搬迁。

康熙乙亥(年)秋,古菫謝公慎齋(谢允文)除判衡州,两个月后,攝篆郴州。他在《重建濂溪書院記》中记载:

“四書院外,石鼓、濂溪其最著者也。予埀髫讀論孟,即有慕於四子之學,去秋來判衡陽,一登石鼓書院,得瞻拜七賢堂,冬抄啣檄,

攝篆郴陽,下車訪濂溪書院”。“毀於明末宼亂,今一望而爲黄茆白葦矣”。

于是决定重建。

“以二月始、以五月竣,先是開義學於正月,借開元僧寮,延師設舘”。

谢允文一刻也不敢耽误。这边还没有开始重建,那边就已经招生、聘请老师。没有教室怎么办?那就借附近开元寺的僧房。

有这个决心,学校的建设速度当然快,三个月就竣工完成。

书院建成不久,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名叫王喆生。

王喆生的老师是朱柏庐,就是《朱子家训》的作者。王喆生有一个学生叫周成德,正好在新建成的濂溪书院教书。王喆生往返岭南时经过郴州,周成德于是带着学生李宗白來邀请老师到书院去参观。

“越一日,登其堂瞻拜二賢。見夫庭齋寬靜,几筵肅穆,諸生攝衣請見,彬彬皆有禮,余為之歎息。低徊不能去”。

二賢,一位是韩愈,另一位是周敦颐。

王喆生对“諸生攝衣請見,彬彬有禮”的场景很喜欢,于是和学子们谈话聊天,推荐同学们先读韩愈的《原性》、《原道》,再读周敦颐的《通書》、《太極圖說》,目标是成为大儒,出为名臣。并将讲座内容整理成《郴州重建濂溪書院記》。

书院的作用,其实不是教书,而是育人。所以书院不一定要有大楼,只要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大师,如王喆生大师等,来提高学生的认知。

谢允文在公务之余,也会来跟学生谈话聊天,谈话记录有《郴州書院規約記》等。

四、从濂溪书院分设的景贤书院

年濂溪书院重建落成於州城之南,並祀韩愈、周敦颐二賢。

十五年后,范廷谋任职郴州知州。(庚寅,年)公甫下車,見學宮基趾卑湿,殿廡低小,謀所以遷之。在前代舊址,閱三哉告成。

修好学宫后,“由是重修濂溪書院,以課生童;鼎建景賢書院,以端蒙養”。

此前的濂溪书院,相当于学前班设在小学,一个学校全包。现在重修的濂溪书院,只办理小学,学前班的课程,全部移交给新建的景賢書院。

脱胎于濂溪书院的景賢書院,与濂溪书院更像一对难兄难弟。

乾隆三十七年(年)裴直芳接任郴州知州时,新建的东山书院工地上没有建材,工程处于停工状态。裴直芳盘活不良资产,将城内的濂溪、景贤两书院卖了二百块钱,总算又开工了。

接下来的署郴州知州的老陈,眼看工程快要竣工了,农民工停工了,要求支付工资,才肯继续干。老陈已经无物可卖,只好要求下属五县一起赶紧捐一百二十块钱来,把工程结尾。但是各县的款迟迟不到,老陈也调走了。

乾隆三十九年(年)侯云汉任郴州知州,面对东山书院这个烂摊子,侯云汉知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先是捐出块钱,把濂溪、景贤两书院赎回,再写信去下属五县,催要那块钱,这一回,钱很快到位,东山书院终于建成。

难兄难弟被卖了一回,又被赎了回来。

幸运只有一次。

年,濂溪、景贤两书院,还有喻家寨上的白莲书院。三个书院的学田,全部并入东山书院。濂溪、景贤、白莲三书院停止办学,结束了他们的办学历史。

东山书院也在清末,改为了高级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郴州一中的前身,后搬迁至今址。

至此,郴州市区的办学历史结束。

五、濂溪书院的重生

现代重建的爱莲湖风景区濂溪书院简介:

郴州爱莲湖位于郴江河畔,郴江路与爱莲路交汇处。濂溪书院为爱莲湖风景区核心建筑,建筑面积占地㎡,其功能为纪念性建筑,建筑规模为目前全国纪念周敦颐的最大的书院,居广东、江西修建的濂溪书院之上。其建筑结构采用中轴线两边展开的仿古代书院布局,建筑内容包括大门、庭院、照壁、厢房、大殿、爱莲池等。所有建筑均采用回廊式边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整个书院充满了端庄古朴、典雅大气的书院氛围和书卷气息。建筑装饰集中了马头墙、飞檐翘角,砖雕、木雕、石雕、彩绘、彩雕等湘南民居元素。

沿中轴线进入,书院景点依次为在门、庭院、照壁、厢房大殿、爱莲池等。

沿大门入院为湘南最大体量的照壁,该照壁参照了汝城朱氏祠堂的建造样式,正面由砖雕装饰,照壁背面刻有“濂溪书院简介”。

两边厢房对称而建,左右分别取名为霁月轩、荷风楼。荷风楼一楼为周敦颐生平陈列室,二楼为郴州历代文人展室;霁月轩一楼为莲文化展,二楼为学术报告厅。大门两侧厢房一楼为湘南民俗展示,二楼为临时展厅。厢房雕刻艺术融合了湘南石雕、木雕和砖雕的精华,其中木雕材质为印度尼西亚进口的波罗格木材,图案为湘南雕莲花图案,内容包括戏剧人物、农耕文化、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暗八仙等。整个厢房以其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工艺,古朴的雕刻风格,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整个书院带来了一种叹为观止、心神向往的艺术魅力。

六、后记

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走老路。学习历史的目的,应该是知道我们的前人,为了国家、个人的命运前途,曾经付出过的艰辛。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失败的原因,坚定我们为了寻找光明前途而向全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学习的勇气和决心。

言尽于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