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个头刮个面兴国这家老式理发店的体面,
2024/9/9 来源:不详在兴国县,说到“东风理发厅”老一辈都知道,那是曾经的“国营”理发店,这里没有打扮新潮的“Tony”老师,没有装修豪华的门面店铺,有的只是铸铁理发椅、老式折叠剃刀、黝黑的荡刀布……老式理发店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只存在于模糊的记忆中,但位于兴国县凤凰大道的“东风理发厅”却依然保留着传统剃头技术和店貌。近日,记者探访“东风理发厅”,30多平米的狭长小店,赫然摆放着二把锈迹斑斑的铸铁理发椅,非常醒目,一应俱全的理发工具摆满了工作台。一旁,45岁的理发师傅王咏梅“嗒”的一声,抖开一块红布,围在顾客身上,开始理发“我们算是这家店的第六代理发师傅。”王咏梅向笔者介绍,东风理发厅的前身是五六十年代的兴国县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国营理发店,后来由于国企改革和街道改造等原因,东风理发厅经历多次改制和搬迁,直到年才承包给了现在的经营者王咏梅、王小英、丁海华三人。在顾客眼中,纵使店铺地址在变,老街在变,城市在变,但这家店始终还是记忆中的老样子。王咏梅坦言,老式理发店与现在美发最大的区别便是刮脸,这门在过去理发行当中必学的科目,现在已成末流。“一般的年轻人根本不行,不仅刮得疼而且还不光,毛毛糙糙的很不舒服。”在东风理发厅剃了60多年头发的老人何承飞讲述着难得几次在别处理发的经历。在东风理发厅里,来的几乎清一色都是老年人,刮脸是进店必不可少的项目。刮脸时,王咏梅将老式理发椅靠背调低,让客人斜躺下,搅一块热毛巾敷在客人脸上,软化胡须,再倾斜剃刀沿着脖颈处的皮肤笔直往上拉,讲究个手稳,刀快,刀刃贴着脸面一路抚过,行云流水,客人脸上显现出的是享受的表情,“摸上去脸面必须光滑,没有一丝毛糙。”王咏梅介绍道。为练好这手功夫,王咏梅当学徒那会儿,每天要练习手腕的灵活度以及感受指尖的力道,王咏梅回忆最初刮脸时都是先用自己腿、手臂练习,身上皮肤没少被划伤,后来是和师兄弟们互练,直到掌握刮脸手艺精髓才算出了师。“记得有一次给客人刮脸时,他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脸瞬间被刮了一条很深的口子,看到客人脸上流血,当时很紧张,手都在抖,还好顾客并没有责怪,反而安慰我继续。”谈起学徒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王咏梅很是感慨,坦言最感谢的还是顾客对学徒的包容。“现在县城里像我们这样的老式理发店寥寥无几。”王咏梅说,她是在年来到东风理发厅学徒的,在理发师傅们的口耳相传中得知了这家理发店最辉煌的一段时光。王咏梅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发型很单一,无非就是平头、背头等几种发型。新潮的年轻人会选择三七分、四六分等发型,在“东风理发厅”剪头发是当时潮流的标杆。鼎盛时期,东风理发厅共有15名理发师,来此理发的顾客需要排队等候。“因为店是国有的,那会儿很多年轻人挤破头来这里学手艺。”王咏梅说,如今店里只剩下她们3个理发师了,已经很少有人肯来这里当学徒了。”“年轻人大多去发廊学艺,这也没办法,时代的发展嘛。”王咏梅说,老式的理发手艺比较难入门,剃头和刮脸讲究的是稳练基本功。因此,不少学徒来这里学艺只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即使学艺有成的,也都转行。在王咏梅看来,老式理发厅或会后继无人。“之所以坚守在这里,既是为了挣点钱,也是为了服务这些老熟客,我们知道他们想要剪成什么样的。”王咏梅说。许多老人习惯了这种老式的理发技艺。“我几十年来都是到这里理发,之前店面在另一条街,搬迁之后我就跟着来到这里,师傅们服务态度好,手艺也好,价格还实惠。”顾客何承飞说。老人们认为,新式的理发店尽管新潮,但传统的技术,他们仍然愿意相信这些老式的理发店。看着王咏梅理发的样子,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她说剪快了会剪不好,而一旁等待的客人们,显然也都是老熟人,喝茶、聊天,理完了也不一定急着走,所以这个不起眼的小店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9点多打烊,总还是热闹的。现在,东风理发厅的老顾客依旧络绎不绝。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让东风理发厅承载着市井和人文的味道,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成为城市记忆的节点。图文:饶蓓来源:兴国融媒体责编:姚小徽校审:谢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