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扶贫活力推进乡村振兴兴国村两委
2024/12/26 来源:不详“家里种了5亩席草,仅这一项的收入就接近2万元,比种植水稻多了一半的收益。”近日,兴国县江背镇高寨村贫困户张声淇告诉记者。据统计,得益于该村“两委”领办合作社的统一营销,全村种植席草的15户贫困户去年总收入逾20万元,户均增收元以上。近年来,兴国县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鼓励支持村“两委”领办创办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成果共享无缝对接,成功走出一条持续拉动村集体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利益联结带动农民致富“加入村里的食用菌基地后,去年收入增加了多元。”日前,拿到基地发放的元分红,兴莲乡下埠村贫困户李启桂高兴地说。该村发动党员致富能人成立了兴国县鸿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与贫困户捆绑联结的产业发展理事会,整合整村脱贫项目资金、贫困户入股资金、产业大户自筹资金.9万元,集中开发建设上茶岗食用菌种植基地,采取农户分散挂牌领种、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合作社利润再分配为主的链接贫困户模式,联结17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元。李启桂走上致富路是兴国县鼓励支持各村“两委”领办创办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结出硕果的一个实践。该县针对贫困群众“造血”能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情况,探索实施这一模式,以此为抓手拉动村级集体增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支持村“两委”领办创办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该县出台了《兴国县鼓励支持村“两委”领办创办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工作方案》,对行政村无产业扶贫基地或者有基地但无能力联结贫困户的,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或指定一名“两委”干部直接领办创办一个产业基地(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分为示范基地式、流通加工式、综合服务式三种模式,村“两委”班子成员作为“职业经理人”,负责基地(合作社)的日常事务,保证了基地(合作社)“姓公不姓私”。自方案出台以来,该县各村根据当地资源,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因地制宜创办产业基地、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结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村“两委”领办创办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个,联结贫困户户,覆盖贫困人口人。服务保障激发扶贫活力“多亏了县里‘财政惠农信贷通’提供的30万元贷款,解了我们合作社的燃眉之急。”日前,高兴镇墩坵村康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冬明说。杨冬明是村里的干部,领办创办了肉牛、脐橙种养基地,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进肉牛、饲料需要一笔资金,一时难以周转过来。了解到县里财政惠农信贷通的政策后,杨冬明前去办理好了贷款手续,很快就拿到了30万元信贷资金。为了走好领办创办基地这条新路子,兴国县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充分整合各类发展要素,加大对村“两委”领办创办合作社引导支持力度,为基地(合作社)做实资金、技术、服务保障。该县着力在用活各类资金上下功夫,各乡镇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中,每村安排30万元,支持村“两委”领办创办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村领办创办的,经银行风险评估后,每个村最高可办理万元的产业贷款,并按联结贫困户的数量给予贴息;非贫困村也可根据基地(合作社)的规模、联结贫困户数量等指标,办理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并按规定给予贴息。今年以来,该县共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资金1.86亿元。此外,该县各乡镇、各帮扶单位、村“两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优势,引进一批公司,与村“两委”合作创办产业基地(合作社),参与扶贫助困,每年年终评选一批扶贫效益好的先进企业、基地(合作社),每个奖励5万元至10万元。党建+扶贫推进乡村振兴记者日前走进长冈乡秀水村秀峰产业基地,只见这里种植的油茶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基地养殖的肉牛在一旁静静地吃着草料。该村采取“党建+产业发展”工作模式,鼓励能人创办产业扶贫基地。在外创业的退伍军人魏小荣返乡创办了产业扶贫基地。发展肉牛养殖和油茶种植,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基地建成后,村党支部及时跟进在基地设立了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党员参与监督产业基地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组织引领促动、基地辐射推动、能人示范带动”的富民强村新路子,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振兴。兴国县通过“党组织+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返包倒租等多种方式增收,形成一个基地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的效应,构建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党组织党员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该县鼓励支持村“两委”领办创办以及参与合作社管理的这一创新做法,解决了农村党支部服务群众无手段、无载体的问题,巩固了村级组织在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位置。截至目前,该县共培育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扶持贫困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个。(张声特约记者黄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