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因丈夫一句等我苦候72年,守到青
2023/5/7 来源:不详年冬,这是她与丈夫分别的第四个年头。
见到丈夫的一刹那,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妇人心头,晶莹剔透的眼泪止也止不住。
在相处的短短6天里,妇人体会到丈夫的温柔和体贴,多年的怨气一下子化为乌有。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今生今世只要丈夫一人,绝不辜负他。
分别前一天晚上,两人难舍难分,情意绵绵,满腔爱意不知从何说起。突然,丈夫神神秘秘地从怀里掏出一面镜子,宠溺地说道:“你瞧,这是我花所有积蓄买的,你要好好保管。”
夫妻俩聊到深夜,在妇人即将入睡时,丈夫在她耳畔留下一句叮嘱:“记住,如果哪天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不要相信。等我!一定要等我回来!”
图
池煜华
而她,为了这句“等我”苦等72年。
两万多个日日夜夜,妇人始终倚门而盼,望着那条村口蜿蜒的小路,等待心上人归来的身影。守到青丝变白发,直到被告知丈夫牺牲,直到生命尽头,她依旧坚信丈夫会回来。
时至今日,这段红色之恋依旧令人难以忘怀,也是革命历史时期的一段佳话。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名叫池煜华,故事发生在素有“红军县”之称的江西省兴国县。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年初春,9岁的池煜华被父亲领到30里开外的教富村,被送给一个姓李的农户家当童养媳,这是池煜华第一次见到“丈夫”,一个年仅6岁的小孩子——李才莲。
在这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池煜华终日打柴、放牛、做家务,许多委屈都憋在心里。可是,自己的父母在哪里?她该和谁倾诉苦水?谁又值得自己信任?
有一次,池煜华实在忍不了了,偷偷跑到田野里放声大哭。喊累了,哭累了,她的眼泪还是一颗颗往下掉,正巧被出来玩的李才莲瞧见了。他急忙小跑过来,一双小手擦拭着池煜华脸上的泪水,担忧地问道:“姐姐,你咋哭啦?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
看着一脸稚气的李才莲,池煜华急忙推开他,大声说道:“我才没有哭呢!是你看错啦!”别看李才莲年纪不大,小脑袋可聪明着呢,也没再和池煜华争论,而是转头跑了。
不过一会儿,李才莲又跑了回来,手里还抓着一把红薯干。他将红薯干塞到池煜华手里,笑着说:“姐姐肯定饿了,吃完可别哭啦!”听到这话,池煜华虽然有些哭笑不得,心里却感到一丝暖意。患难与共的生活,渐渐填平心中无形的鸿沟,他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年。
所以说,哪怕池煜华童年遭遇了不幸,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可她也得到了另一种爱。那时候,风起云涌的革命席卷江西各地,李才莲在老师的带领下秘密参加革命,于年加入共产党。那年,李才莲不过16岁,却是村里人眼中了不起的后生。
他长得高大秀气,又有文化,还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共产党员。除了跟着红军闹革命、搞暴动,还动员家家送郎当红军。年,教富村发生了一件大喜事——李才莲结婚了!
图
李才莲
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李才莲和池煜华二人结为夫妻。简简单单的一条棉被、两块木板,筑成了他们简陋而甜蜜的爱巢。
新婚之夜,李才莲向妻子坦白了一切,告诉她自己这些年做的事。紧接着,李才莲为难地表示:“煜华,红军大部队马上就要转移了,组织可能会安排我一起,你舍得吗?”池煜华默默看着李才莲,良久未说一句话,只是长叹一口气。
说到底,她也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原本满心幻想美好的婚后生活,结果丈夫不久后就要远行,池煜华怎么开得了这个口呢?
半晌,李才莲又不死心问了一句:“你到底愿不愿意我跟红军走嘛?”池煜华不去看丈夫的眼睛,低着头说:“你跟红军走,革命能成功吗?你什么时候回家?”
听完这话,李才莲思索一番后,说:“我也不晓得,但我跟红军走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天下受苦的百姓。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你也要这样相信,穷人会有翻身的那天。”
顿了一下,李才莲又念起了诗句:“男儿有志事欲成,当学鸿雁远飞行。我不能因为儿女私情,放弃未来的道路,你说对吗?”池煜华此时已经泣不成声,心中满是对丈夫的不舍之情。
那一刻,李才莲用宽阔的臂膀搂住娇妻,池煜华感觉是那样的安心和幸福,但终究无法长久!
三天后,寒风里,一棵乌桕(jiù)树下站着一双璧人,他们正在告别。当李才莲转身要走时,池煜华哽咽地喊了他一句:“才莲,我帮你挂上这把长命锁吧——”
那时,李才莲强忍不舍没有转身,他怕看见妻子泪眼婆娑的模样,会不愿意离开。他慢慢蹲了下来,示意妻子给自己戴上。等池煜华挂好时,她停顿了一下,然后从背后紧紧一抱,将脸贴在李才莲的头上,眼泪好似掉线的珍珠,簌簌地流下来。
望着丈夫渐行渐远的背影,池煜华久久站立在原地,口中唱起了一首歌谣“红军哥哥你慢慢走呀,革命胜利呀你回头,我等你哟长相守,我等你哟到白头……”
看到镜子,就像看到了我
在李才莲离开后,池煜华用稚嫩的肩膀,一边挑起家中老小的生活,一边挑起家乡革命的重任。白天,池煜华要下地务农,上山砍柴;夜里,池煜华挑灯赶做军鞋。她拼死拼活工作,试图冲淡对丈夫刻骨的思念,且还担任过区苏维埃妇女部长等职位。
时间一晃来到年,由于战争残酷,李才莲夫妻就像断线的风筝,天各一方。期间,夫妻二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信件来往。时间一长,池煜华很是不满,对丈夫也心有怨气。
原来,李才莲给家中的父亲和众多亲戚都写过信,唯独没有给日夜想念他的妻子写来只言片语,这叫池煜华如何能不生气?但她似乎忘了,自己认识的字并不多。
这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获得胜利,池煜华打听到丈夫跟随机关抵达七里坪,但家里距离此地少说也有百里路程。可思夫心切的池煜华顾不得这么多,她与别人搭伴走了五六天,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丈夫。
“才莲,你给大家写信,为什么却不给我写信?”
“煜华,你认识的字不多,给你写信也是别人看。要是你能学点文化,我天天给你写信。”
“好!那我以后认真识字,你可不能食言。”
……
这个话题过后,池煜华高涨的情绪突然又低了,这些年丈夫都不曾回家,是不是心里已经厌倦我了?左思右想,池煜华还是将这个疑问问了出来。
李才莲温柔地抚摸她的脸颊,笑道:“煜华啊,你可真是傻得可爱!先不说别的,像你这样既漂亮又贤惠的妻子哪里找?我怎么可能不喜欢你呢?”
随即,池煜华再次询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回家?”
“哎,革命工作太忙了,我几次都想回家看看你,都被工作耽误了,你可不要生气呀!”李才莲说完,池煜华终于露出了微笑。
在七里坪度过的6天,池煜华将用一生去回味,缓解思念带来的痛苦!
得知明天就要离开的消息,池煜华第一次对丈夫冷了脸,心里万般不是滋味。屋内,池煜华捶打着丈夫的胸脯,委屈地说:“你——你好狠的心呐!为什么我不能跟你一起去?”
李才莲深情地望向池煜华,满腹愧疚地说:“我的好煜华,前方战事正紧,多少红军战士舍弃家庭,冲向前线。我作为干部,如果带家眷,别人会怎么看我?又会如何想我?你能理解我的苦衷吗?我答应你,一旦革命胜利了,我一定会回家跟你好好过日子!”
图
剧照
言罢,池煜华噙泪点点头,庄重地表示:“放心吧,我一定会等你回来的!”
随后,李才莲掏出早早买好的一面镜子送给妻子,满目柔情地说:“结婚这么些年,咱们聚少离多,我也没有送过什么礼物给你,真是对不住你呀!这算是我的一点心意,看到镜子,就像看到了我。你要好好保管它,可千万不要摔碎了,到时我回来要检查哦!”
池煜华双手紧紧握着镜子,像是对李才莲说,又像是告诉自己:“镜子绝对不会碎!你放心去吧,不管是20年还是30年,哪怕是50年、60年、年,只要你没有回来我就一直等,等到我们夫妻团聚的那天!”
“好!你等着我!算命先生说我命很长,我一定平安回来与你相守到老!”
可谁又能想到,他们这一次分别最终成了永诀,而那百年之约也最终成为现实……
一句“等我”苦候大半辈子
池煜华回到村里后,像往常一样,默默承担起家里的重担,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此外,她还参加了村里的识字班,天天向别人讨字问字,自学文化。
这时,丈夫给她写来第一封家书,信中要求池煜华努力学习文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照顾好自己。池煜华尝试给李才莲回信,奈何认识的字有限,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
不久后,池煜华发现自己怀孕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好信,将这一喜讯告诉李才莲。丈夫回信叮嘱她要保重身体,等孩子出生后,就回来看她们。还说已经打定主意,要把池煜华接到身边工作。这让池煜华高兴不已,憧憬未来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池煜华等呀等,终于接到调令,即将前往兴国县妇委会担任巡视员。此时,正值红军长征前夕,李才莲奉命来到兴国县处理红军撤退事宜。于是,李才莲匆匆修书一封,告知妻子七天内到城里相聚。可意外还是横插一脚,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教富村发生了一起可怕的瘟疫,再加上乡下缺医少药,光李家就有五人因此丧命。回家办理调动手续的池煜华,也不幸染上重病,长期卧床不起。
因情况特殊,信件几经周转,送到池煜华手上时已过去一周。夫妻二人就这样错过,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这信也成了李才莲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池煜华将信件保存了一辈子。
自中央红军长征后,兴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敌人自然是不会放过红军家属。比如池煜华,她就被逼改嫁。此时,池煜华月份也大了,行动十分不便,加上村里到处都是岗哨,她根本无处可逃。这时,一向关系比较好的好友找到池煜华,提出重组家庭的要求。
池煜华咯噔一怔,她无法相信眼前这个自己视若兄长的人,会对自己说出这种话。“我……”不等她说些什么,男人连忙打断,向池煜华倾诉多年来的暗恋和情感。并承诺孩子出生后,他会当作亲生孩子看待,担负起家庭的重任。
震惊之余,池煜华赶紧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内心的慌乱,用柔软的语气对他说:“我很感谢你多年来对我的帮助,可我心里只有才莲哥,我这辈子只要他。不管敌人怎么做,怎么说,我池煜华就是要等他。从今往后,我就把你当作亲哥哥吧。”
说完,池煜华愧疚地向他一跪,打消与自己成家的念头。
年,李才莲和池煜华的孩子出生了,名叫“盼盼”,其中含义不言而喻。彼时,池煜华已经和丈夫失联许久,周围人都告诉她“李才莲牺牲了”,池煜华一句也没听进去。
每天夜里,池煜华都会做同一个梦:丈夫一身戎装,纵马飞驰回到村里,与她和盼盼团聚。可一到这个时候,她就会从梦中醒来,没有丈夫温暖的怀抱,只有漫长的黑夜伴她到黎明。
随着风声越来越紧张,国民党疯狂地在苏区烧杀抢掠,鲜血顿时染红了赣南大地。李才莲亲戚遇害的消息接连传来,池煜华更加担心丈夫的安危,趁上山砍柴的功夫,四处打听红军的下落。日复一日,终于打听到有用的消息:在瑞金铜钵山一带有红军和游击队出没。
既然红军和游击队都在,那么一定会有才莲的消息。思及此处,池煜华下定决心要去找丈夫,不管家人如何劝说,她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咬了咬牙,将女儿盼盼托付给家人照顾,自己则带着干粮和一把防身用的小刀离开村子。
池煜华一路乞讨,踏上了漫漫寻夫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铜钵山区,她已经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饶是熟人也不见得能认出池煜华。饿了,她就摘点野菜充饥;困了,山岩洞就是落脚之处。池煜华就在山里不停转呀,找呀,几次都差点被敌人抓进监狱。
只要得到相关信息,池煜华不管再远、再累,也要去试一试。记得有一次,她听说某地有游击队正在战斗,她什么都不想了,冒着生命危险赶了过去。到达目的地时,战斗已经结束,满地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池煜华的心悬到了嗓子眼,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过去。
随后,池煜华猛然扑上去,一具一具仔细翻看,直到看完所有尸体,发现没有丈夫的身影,池煜华才松了一口气。没有找到人,换个方向想也不一定是坏事,最起码证明人没事。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正巧这时,池煜华在山下小村庄里,看到了一张国民党张贴的布告:悬赏五千大洋,买李才莲……等共产党首领的人头。池煜华心头一阵狂喜,谢天谢地,丈夫果然还活着,她总算是有了盼头。下一秒,她拿出李才莲当年送的镜子,心头徒增百倍信心,坚信他一定会回来。
踏遍整个闽赣山区,挨家挨户,翻山越岭寻找了一年后,池煜华依旧没有丈夫的音讯,她只好带着遗憾回到教富村,开启了无尽期的等待。
因为池煜华是红嫂(红军的妻子),敌人干脆打起了她的主意,想将人买了。好在李家宗族实力雄厚,池煜华这才相安无事,但始终活在敌人的监视下。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满3岁的盼盼夭折了。这对池煜华无疑是致命一击,丈夫生死未卜,孩子又遭此大难。
那个雨夜,池煜华跪倒在盼盼坟前,嘶声裂肺地哭喊着。之后,她的精神几乎崩溃,每天一言不发,拼命劳作。当时,唯一支撑池煜华活下去的信念,就是丈夫李才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过去了几年。村头的乌桕树又绿了,那面镜子被磨得斑驳,门槛留下了深深的豁口,李才莲还是没有回来。
年8月,解放军部队来到兴国县。池煜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将自己打扮一新,兴高采烈地来到城里。为了能早点见到李才莲,池煜华守候在部队经过的大路上,整整三天,她从满怀希望慢慢到失望。李才莲还是没有消息!他到底去了哪里!
池煜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她想到给毛泽东写信,几经波折,信还真的被主席收到了。毛主席是认识池煜华的,对李才莲也记忆犹新,可真相太残忍了,毛主席不忍心告知。
图
妇联给池煜华的信
于是,毛主席将信转交给妇联主席蔡畅,让她回信安抚池煜华。回信的过程中,蔡畅不知如何下笔,最终还是没有提起李才莲,只是告诉池煜华“好好工作,耐心等待”。
接到回信的池煜华,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再次燃起了希望。她相信丈夫还活着,只是工作太忙了,一时没法抽空回家。
其实,李才莲早已为革命献身,那是在他们分开的第二年。
在那沧桑守望的岁月里,池煜华将思念写进日记,勤奋工作,积极生产。不知不觉中,各种奖状贴满墙壁,可努力获得的满墙荣誉,却无法同心爱之人分享。
每天清晨,池煜华总会拿出那面镜子,轻轻抚摸镜身;太阳落山,她总会脚踏门槛,满眼深情望向远方那条蜿蜒的小路。一遍遍喃喃自语:“才莲,你过得还好吗……”吃饭时,池煜华都要给丈夫留一双碗筷,哪怕他没有回来。
就这样,乌黑的青丝被岁月风霜染成银白,光滑的脸上渐渐爬满皱纹。为了丈夫一句“等我”,池煜华苦苦等了大半辈子。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期待与丈夫重聚的那天。
我要在“那儿”和我郎团聚
最后,池煜华终于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可她却十分坚定地否认了,丢掉那张写有李才莲名字的烈士证明,争辩道:“错了!是你们搞错了!才莲没有牺牲,我丈夫答应过我他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你们走!我不会相信你们的话!”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池煜华依旧痴情不改,忠贞不移。从始至终,她不相信所谓的真相,她只相信自己的心!
后来,池煜华还是来到了兴国烈士陵园,在两万多位烈士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到了丈夫李才莲的名字。这一刻,面对苦候72年的结果,池煜华没有泪水,因为在那段漫长岁月里已经流干了。她仍旧保持以前的习惯,每天摸摸镜子,眺望村口那条小路……
图
池煜华老人
年4月24日,95岁的池煜华抱憾而终,她终是没有等到心上人归来。临终前,池煜华叮嘱后人:“我走了后,才莲给我写的三封家书和送我的镜子放在我身边,就把我葬在那棵乌桕树旁吧。那是我和他告别的地方,我要在‘那儿’和我郎团聚!”
池煜华闭上了那双深情的眼睛,匆匆赶到另一个世界,与爱人展开一段新的旅程。
世上最动人、最真挚的爱情,莫过于“千古相随,永不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