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地增绿人增收

2022/9/29 来源:不详

兴国:山地增绿人增收

客家新闻网特约记者张声

初夏时节,走进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万亩油茶基地,极目远眺,山峦起伏,满目苍翠,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长势喜人。该基地通过土地分红、扶贫信贷资金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联结,辐射带动户贫困户参与发展油茶种植,每户均年增收元,山林真正成为当地群众心目中的“绿色银行”。

兴国县,以红色历史闻名全国,但也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江南沙漠”。经过近40年的接力治理,这里曾经的“癞痢山”披上了绿衣裳,全县植被覆盖率由曾经的28%提升至82%。近年来,兴国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突出科技创新,推进全县由“绿起来”向“美起来”和“富起来”转变,生态屏障愈加牢固。

隆坪乡油茶基地全景。

江南沙漠变“绿洲”

漫步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群山环绕的塘背小流域仿佛一个巨大的绿色“聚宝盆”,周边种满脐橙、枫树、桂花树等,整个示范园全部由游步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观光风景区。

享有“红色故土”美誉的兴国县,是一方红色浸染的土地,也是一片水土保持的模范。然而,很难想象,过去的兴国人因脚下这片红色土壤吃了不少苦头。这种特别的地质结构,说它是石,又不坚硬,说它是土,又挖不动。再加上曾经受战争及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活动影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不少“崩岗”现象。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近60%,占山地面积超过八成,山地植被覆盖率不到三成,水土流失一度成为兴国人的心头大患。

这些年来,兴国县通过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文章,让一片片荒漠披上绿装。驰而不息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8.3%,土壤侵蚀量减少40.8%,坡耕地有效治理度达%,林草覆盖率由28.8%上升到82%。

鼎龙乡杨村村崩岗治理示范点。

崩岗治理疗“伤疤”

走进永丰乡凌源村,一片片治理过的崩岗区斜坡上长满了绿草,该村还开发种植脐橙等经济果林21.01公顷、生态改造油茶等经济林89.3公顷,链接贫困户28户,直接受益农户64户,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尽管长期治理使兴国县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根本改善,但区域内局部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崩岗地依然存在。兴国县积极争取并启动实施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分布在全县25个乡镇,累计治理崩岗处。

兴国县还积极打造崩岗治理综合示范点,探索出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谷坊+水土保持林+适当经济果木林开发、适度水平梯田整治开发种植经果林+规模种植水土保持林、示范性布设各种措施展示崩岗治理技术路线和科技水平等不同的技术路线,同步治理山水林田湖。

崩岗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兴国县栽种水保林公顷、经果林48.7公顷,减少流失面积公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

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荒山种上了果树。

优良生态造“金山”

屋后青山,房前绿水,绿树成荫,脐橙飘香……在兴国县龙口镇农村,如此生态美景随处可见。得益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土壤稳固了,环境美化了,交通要道完善了,村民邓习东建起多亩“花果山”,开办农庄,他乐呵呵地说:“以前光秃秃,现在郁葱葱,生态环境好,百姓口袋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兴国县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整合实施、同步推进,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贫困户收入。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生态与经济兼顾、兴林与富民结合”,采取治理与开发相驱动,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适地、适果、适度开发经济果林。

兴国县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兑付给贫困户。该县还出台《兴国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选聘生态护林员人、公益林护林员34人,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实现林业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双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