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将军贺炳炎宜都走出的铁血上将人民资

2023/2/23 来源:不详

北京看皮炎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初心印记身经百战常忘我

“发财的是我们的对头、穿泥巴裤子的是我们的朋友、没有饭吃的跟我们走。”

因为贺龙军长在群众大会上的这句话,年仅16岁的贺炳炎毅然投奔红军,从此开启了不平凡的一生。

贺炳炎出生在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父亲是穷苦农民,以在家门口的煤洞挖煤、背煤为生,养活贺炳炎兄妹几个。

少时的贺炳炎,调皮胆大,从小就喜欢带着一帮穷孩子上山掏鸟蛋、玩打仗的游戏。

渐渐长大的贺炳炎,因为家贫,仅上了一年私塾,便跟着父亲下地劳作、到煤洞挑煤,后来帮地主家放牛,遍尝人生艰辛。

15岁时,贺炳炎跟随父亲到邻近的松滋刘家场一家铁匠铺当学徒,每天累死累活,还是吃不饱肚子。

年春,当贺龙率红四军转战刘家场时,贺炳炎扔掉铁锤,与父亲贺学文一起参加红军。

走南闯北,烽火连天。战斗中,贺炳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猛将,打仗总是冲锋在前,让敌人闻风丧胆,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年,在监利陈沱子口战斗中,他把手中的枪支让给战友,自己拎着一把菜刀奋勇杀敌;

年3月18日,在湖南大庸县后坪鸡公垭战斗中,他独自一人坚守阵地,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抗日战争中,同样有他的身影。年10月,贺炳炎率八路军一二〇师七一六团在山西雁门关连续伏击日军,毙伤日军三百余人,击毁汽车二十余辆;

……

肖克上将称赞他:“贺炳炎,好战将,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他是真正做到了!”

从红军士兵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将领,贺炳炎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英勇无畏,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在长征的战斗中失去右臂,成为我军闻名的“独臂将军”。

全国解放后,贺炳炎先后出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年授上将军衔,年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年7月1日,贺炳炎在成都病逝,终年47岁。

红色薪火将军精神永传承

“将军出生于年,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人,16岁投身革命,历经百多场战役、战斗,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5月13日,在位于松木坪镇徐家湾村的贺炳炎红军小学将军生平业迹陈列室内,稚嫩的讲解声声声入耳。

循声望去,是一位身穿红军军装的小学生正在为游客讲解贺炳炎将军生平事迹。

“传承将军遗志,要从少年抓起。”贺炳炎红军小学校长王云介绍,学校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培养小讲解员,就是要让这些少年从小就树立家国情怀。

校园内,高大的贺炳炎雕像巍然屹立,独臂将军手拄大刀,神情凛然,一身正气。

“红色教育是学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王云说,学校的上下课铃声都设计为冲锋号角,“将军故里,我们要教育下一代不能忘却那段历史。”

让将军精神在家乡得到发扬光大,让将军事迹激励后人,宜都市做了许多传承、保护工作。

年,宜都成立调查专班,在宜都、松滋贺炳炎生活过的地方广泛搜集贺炳炎史料。年,宜都县(今宜都市)党史办干部刘忠武、冯万斌在解放军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组长刘雁声的支持帮助下,结合相关史实,写成《贺炳炎传略》,先后在《宜昌日报》、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将领传》第四集全文刊发,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年,将军故里江家湾村小学被命名为“炳炎小学”,肖克上将题写校名。

年,经宜都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宜都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将贺炳炎父亲贺学文烈士遗骸从鹤峰县城迁回宜都松木坪镇江家湾,与贺炳炎母亲晏兰儿合葬,将军后人参加迁葬仪式。

年,宜都市贺炳炎红军小学正式挂牌。

年,宜都市博物馆贺炳炎生平业绩陈列馆建成。

年,在贺炳炎诞辰周年之际,宜都市在松木坪镇贺炳炎广场建成贺炳炎花岗岩雕像及浮雕,同时对贺炳炎红军小学展览室扩建,由原来的一间教室扩建成两间。

年1月,由宜都市史志办公室主编的《上将贺炳炎》画册和贺炳炎长子贺雷生、宜都市党史办干部明建中主编的《虎将贺炳炎》分别由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年,宜都市在修建烈士纪念馆时,又专门为贺炳炎设展览厅。

“作为将军故里,宜都市为将军精神传承、保护做了许多工作,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多年来全程参与贺炳炎事迹挖掘、传承的明建中感慨地说。

赓续百年红色引领致富路

松木坪是贺炳炎将军的出生地,红色精神已经融入全镇人民的思想血脉。该镇坚持党建引领,利用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带领全镇人民走好产业富农、文化兴村、生态惠民之路,推动乡村振兴。

阳春三月,将军广场上,数十名村民合着音乐节拍,在舞蹈老师的带领下,跳起了舞。这是江家湾村开展的“舞到山乡、红歌传唱”活动。“这样的活动,我们已经举办了五年。”江家湾村党总支书记刘勇说,“我们就是要把红色文化的种子种在村民心中。”

产业是富民之本。在江家湾村,金银花种植及中蜂养殖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该村引进了明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金银花种植基地达到余亩。中蜂养殖也是该村一大特色产业,目前全村有养蜂户10余户,每户有三万多元纯收入。

由点及面,松木坪镇以红色精神为引领,镇域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镇党委书记王进介绍,现在全镇农业形成了以粮油、茶叶、柑橘为“龙头”,金银花、精品果蔬、蜂蜜等为辅助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工业则以“飞地”企业为抓手,山乡迎来翻天巨变。

水稻是松木坪镇的传统农业。去年,镇里与远安瓦仓米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由该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生产出来的大米由瓦仓米专业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经济效益立即彰显。

“以前本地大米最多卖3元每斤,现在一斤可卖6元钱,价格翻了一番还非常抢手。”王进介绍,尝到品牌运作的甜头,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当地成立合作社,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今年已发展优质水稻1亩,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精制米加工厂,自己创品牌。”

松木坪镇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今年,该镇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江家湾村建设红色美丽乡村,吸引市内外党员前来接受红色教育、更多城里人前来寻本探源。

“扎根红色沃土,传承将军精神,勤劳奋进的松木坪人一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王进信心满满。

本版文字: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方勇华杨婧通讯员郑芳芳

本版摄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吴延陵

史料支持:宜都市史志研究中心宜都市档案馆

本文来源:三峡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