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蝶变筑牢生态屏障加快绿色崛起

2023/10/10 来源:不详

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m.39.net/news/a_6185498.html

筑牢生态屏障加快绿色崛起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7周年走笔③

郁郁葱葱的赣江源头,是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李传材摄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千年以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这样感叹赣州的生态之美。

然而,赣州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曾有过困扰、历经坎坷。由于无序采伐、过度开荒和地质条件特殊等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赣州水土流失面积一度占到国土面积的28.37%、山地面积的37%,兴国、宁都一带几成“江南红色沙漠”,“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成为赣南人民当时的现实忧虑。为除此虑,几代人作出了不懈努力。

年6月出台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确定为赣州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近年来,乘着全力推进振兴发展的东风,赣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生态屏障,加快绿色崛起。我市紧扣保护生态公益林、改造低质低效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打造乡村生态风景林和推进林业平台建设“五条主线”,创新实干、主动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进一步厚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已然加速崛起。

织就生态“绿网”

《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接力播绿,广泛植绿。“青年认养林”“青少年林”“公仆林”“纪念林”“光彩林”“巾帼林”“企业林”“工人先锋林”……在赣州,一片片“有名有姓”的树林,枝繁叶茂,茁壮生长。

7年来,赣州每年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均在85%以上。在充分发挥部门造林作用、共同打造绿色家园的同时,每年植树节前后,市四套班子领导还带领机关干部、群众、驻地部队官兵等,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据统计,年至年,全市完成国家重点防护林(长防林、珠防林)建设56.73万亩,完成国家木材储备林项目建设4.53万亩,完成中央森林抚育项目建设.93万亩……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实干担当和创新作为。

——出台《关于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赣州加快林业振兴发展的意见》,从加强生态建设、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科技强林、严格依法治林、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组织领导等方面,高起点、高规格谋划生态赣州的绿色发展;

——编制《赣州市国家重要水源地(赣江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在赣江及其支流共设置42个监控断面进行例行监测,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出全面实施10年(-年)改造万亩低质低效林的决策部署,并将其作为争当生态文明试验区排头兵的重要载体列入科学发展考核内容,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筑牢绿色崛起的根基;

——推动赣州入列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大胆创新抓好生态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改革,组建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专业化市场平台,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水权等生态资源交易,抓好生态效益评估,实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

……

绿色是希望,绿色是未来。一项项顶层设计,为赣州建设生态屏障、推进可持续发展明晰了思路、确立了抓手。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赣县区南塘镇南塘村沙溪口低效林改造基地,却顿感清凉。远远望去,那郁郁葱葱的木荷,随风掀起层层绿浪,满眼生机扑面而来。通过低效林改造,昔日的“老头树”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的新树林。“要不是实施低效林改造,就是再过10年,这些山头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美景。”赣县区南塘镇林业工作站站长邓志明说,他是这片林地蜕变的见证者。

持续加强生态治理与修复,使赣州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绿色活力。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万亩。通过改造,阔叶树比重增至25%以上,树种结构趋于合理,林相品质得到提升,森林防灾控灾能力得到增强,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凸显。

满目翠色阅不尽,秀美赣南入画来。近年来,我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以上,捧回了“绿色生态城市特别保护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

筑牢防护“天网”

三分造,七分管。呵护青山绿水,离不开日常的巡查管养和严格保护。安远山多,地处东江源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3%。为切实保护好全县森林,涵养好粤港同胞饮用水水源,该县成立了一支由人组成的生态护林员队伍,他们每天穿梭在大山深处,为青山绿水保驾护航。

跟安远一样,赣州其他县(市、区)管林护林也是不遗余力。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生态护林员名,森林管护队伍和力量不断得以充实和壮大。

7年来,赣州立足解决对生态屏障建设制约大的实际问题,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管护机制的改革创新。

——全面实施林长制,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管理体系,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天然林禁伐,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推进各地与国有林场和乡(镇)、村集体和林农签订管护协议,依法审核审批各项建设工程征占林地。截至目前,全市签订停伐管护协议10.65万份,停伐管护面积.78万亩;

——大胆创新体制机制,破解职能交叉问题,提高生态执法效能。年4月,安远县成立江西省首支生态综合执法大队,在此基础上,又于年8月成立全省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与县森林公安局共同构建成一个生态综合执法联合体,实行“集中办公、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综合执法”,取得显著效果。之后,大余、会昌等县纷纷跟进,改革体制机制,整合执法资源,将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矿管等部门的执法力量“握指成拳”,消弥掣肘,提升执法实效;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形成正向激励。瑞金、上犹、崇义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城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县1个、生态乡镇11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县1个、生态乡镇95个,生态村个,市级生态村1个,生态创建的个数和比例均在全省位于前列。

……

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评估结果的通报》,全国仅8个样板基地被评为优秀等次,崇义县森林经营样板基地获此殊荣。据悉,崇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3%,其中针阔混交林和天然阔叶林占52%,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达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崇义县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为当地起到了有效的防灾减灾作用,也为当地百姓幸福安康生活提供了安全屏障。同时,该县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两方面均能同步可持续实施,这是最值得全国学习、借鉴的。”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及博士生导师陆元昌教授曾这样评价。

林业资源的管护,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赣州从转变传统森林经营理念破题,以多功能为目标,按公益林、多功能兼用林和集约经营商品林进行分类经营。坚持造管结合,新造林连续抚育三年,每年抚育两次,抚育措施和管护责任均落实到山头地块和责任主体上。同时,大力实施中幼林抚育,抓好锄草、扩穴、追肥、间伐等环节,林业资源管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不仅如此,我市还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推进系统治理。兴国县启动实施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对全县处崩岗地进行治理;赣县加强流域岸线修复,着力营造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增强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国家、省、市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建设.2万亩,进一步巩固了东江源和相关源区森林生态保障的基础地位,着力优化了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构建起“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坚守生态底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赣州的最大优势和财富,也是赣州加快振兴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

为推进绿色崛起,赣州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确保生态红线划得下、能落地、守得住。

7年来,全市立足优势、着眼长远,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多年来保持全省第一;对落户的工业项目,一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决拒绝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高新企业发展,按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绿色工业发展;依托好生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突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41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第七、水果类第一;加快全域旅游“一核三区”建设,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亿、总收入突破亿元,同比增长均在30%以上……

湿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载体。赣州严格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下大力气促进湿地保护率逐步提升,年全市湿地保护率增至57.62%。依托省重要湿地及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地等建设,赣州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林业自然保护区51处,森林公园31个,湿地公园20处,风景名胜区9处,地质公园4个,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近年来,赣州大力实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五大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91.27平方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71万亩。昔日寸草难生的“光头山”“癞痢坡”,如今变成果实累累的“花果山”“聚宝盆”。

强化基础建设,在重点林区投资新建防火检查站10处、瞭望台10座、林火远程监控点个,建成防火指挥中心19个,基本实现森林防火视频指挥一体化;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非法侵占林地、湿地资源、破坏古树名木、乱砍滥伐林木和猎捕候鸟等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划定林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开展自然保护区大排查大督察大整治;规划建设赣江、东江两江源头和17条水系水源涵养林项目,有效提升森林的蓄水保土能力……一项项有力有效的举措接踵落地落实,赣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得以进一步厚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愈加牢固。(记者曾艳)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苏区振兴赣州蝶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