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上将是怎样写出长征组歌的
2022/11/23 来源:不详萧华上将是怎样写出《长征组歌》的?
南方开讲:一样的军史,不一样的品读!
04:39年2月,48岁的萧华得了严重肝炎,在北京经过一段治疗,于4月下旬去杭州疗养。身在病床,心想革命,对有关全军的重大问题,他仍然及时提出意见。并为部队写了几首歌词。9月,萧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0月,是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的30周年。有些文艺界的人士曾多次约请萧华写点有关长征的作品,但由于他工作繁忙,一直无暇动笔。现在养病,正是写作的好机会。
年9月到11月,萧华在杭州西湖之畔的一座小楼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长征组诗的创作之中。他以自己长征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的深厚生活基础。他反复重温了毛泽东的著作,还认真阅读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以及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许多老红军写的回忆录,充实丰富创作的素材。在进行了这些比较充分的准备之后,又几经摸索,最后确定了“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就是每段诗歌用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共12行68个字组成,押一个统一的韵脚。这样便于记忆朗诵、谱曲歌唱。
他后来曾多次说过:“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那样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主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泪的。”
萧华把12段组诗写成初稿后,把总题目定为《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是借用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一句,以表示庄严、郑重。组诗完稿后,萧华约请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作曲人员为其谱曲。年4月下旬,萧华在杭州听了逐段试唱,认为谱得很好。同时,也向他们详细讲述了组诗创作的整个意图,每段组诗的历史背景,内容重点,谱曲和演唱的要求,并且指出了某些不够理想,还需要修改加工的地方。萧华还从总的指导思想上,对谱曲提出了几点意见。《长征组歌》应该写成一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性的大合唱,具体要求是好听、易唱、亲切、动人。战友文工团的几位创作人员,遵照这些指示,就在杭州对曲谱立即进行了加工修改,重新试唱,萧华认为改得不错。战友文工团于5月开始排练,年5月初,周总理听说战友文工团在排练《长征组歌》,立即抽空前往观看。当晚,总理打电话到杭州找到萧华,对他说:‘你为党和人民又做了一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好事。我谢谢你!7月下旬到天津预演,请萧华、杨勇、廖汉生及部分文艺工作者审查。
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接着,《解放军文艺》7月号也在首篇登载。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
萧华(年1月21日-年8月12日),原名萧以僔,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萧华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还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萧华所著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东方少年》杂志专栏作家。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志在为培养优秀少年做贡献。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